登高日,插茱萸,親朋聚,少一人。這是一種來自古老時空的悠遠厚重的憂愁。古久以前的先民們總是選擇在一個約定好的特殊日子里,將內心經年累月日積月累的各種雜亂情緒用一些特殊的方式釋放出來,于是就產生了各種節日。大多數時令節日的產生和出現其實都是混雜了古人觀察、總結出來的自然氣候的變化節點、偶然的歷史事件和古人觀念中的養生、祭祀、占卜吉兇等知識和理念的結果,而在其中的許多時令節日中,酒是必不可少的。
登高插茱萸,這是我們熟知的重陽節時令習俗,但其實重陽節的時令習俗還有很重要的一項:飲茱萸。茱萸酒是一種時令藥酒。古人認為,茱萸不但具有治寒驅毒的藥效,而且有增年益壽、避邪去災的作用,人們稱茱萸為“避邪翁”。在重陽節時,人們有插茱萸、佩茱萸、看茱萸、嗅茱萸、飲茱萸酒等習俗。
飲茱萸酒,由來已久。南宋文人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一書中引用古籍《提要錄》的記載:“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灑門戶間辟惡,亦有入鹽少許而飲之者。”又云:“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辟惡。”早在唐代,民間就有將茱萸研成粉末與酒混合,制成獨特的茱萸酒。他們茱萸酒潑灑在家門前,認為這樣可以起到驅邪避穢的功效。更有一些人直接在這種混合藥酒加入少許鹽然后飲用,目的也是希望起到與潑灑同樣的驅邪效果。還有一種習俗則是直接用酒吞服丸狀茱萸粒,其中的數量也頗有講究:男性可吞服二九18顆,女性則是一九9顆,古人認為這樣能夠起到更強的驅邪避惡效果。
當然,在古人的習俗中也不止使用茱萸這一種植物。除茱萸之外,人們還常常用菊花、枸杞代替茱萸的作用。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提到:“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而《歲時廣記》引《西京雜記》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酒,令長壽。菊花盛開時,采莖葉,雜黍米釀酒,密封置室中,至來年九月九日方熟……謂之菊酒。”除了兩者,一些地區的人們在重陽節時還要浸制枸杞酒。《歲時廣記》引《四時纂要》云:“重九日,收枸杞浸酒飲,不老不白,去一切風。”重陽節時正值枸杞成熟,用它來浸酒飲用具有養生功效,這些特殊酒類的制作其實也體現出了古人順天應時、順應自然的觀念。
遍飲茱萸少一人,少的既是情懷,也是一杯香氣濃郁的酒,更是一縷酒氣難掩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