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就是酒,原本應和文化無太大的關系,但喝的人多了,便以酒為媒,演繹出許多有關酒文化的事來。特別是那些文人墨客,在酒的刺激下,酒后說了許多平時不敢說的話,干了那原本不曾敢干的事,酒后的詩詞歌賦、酒后的放浪形骸、酒后的閑情逸致、酒后的風花雪月、酒后的親情至愛、酒后的小橋流水……等等不一而足,酒成了更多人聊以**的東西,通過酒能醞釀出許多有意思、并能傳頌、蔓延的東西,這就是酒的文化。
但酒和文化畢竟是兩碼事,不是同類項,兩者之間不可合并,只是外延的相融相切罷了,所以不同的人喝不同的酒便也有了不同的意味,有人偏重文化,有人偏重酒,酒也好,文化也罷,說到底無外乎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兩大要素。一是口感,二是感受。但國人歷來多酒事,正如俗言所說:無酒不成席。沒有酒便也沒有了氛圍,而文化是需要氛圍,需要場合的,亦正是這些氛圍的營造,場合的需要,酒便也有了性格,而且是一種多重的性格,或勁烈、或剛強、或綿柔、或浪漫、或委婉、或直白、或豪放、或婉約……使得酒成了一門學問,一如愛情這一主題,亙古不變,說也說不完。酒因了文化,便也有了靈性;文化因了酒,也更加有滋有味起來!
現今的市場態勢,對酒而言,已經進入由“量”到“質”、由“質”入“品”的階段。正是進入了一個品牌整合行銷的時代。那么自身品牌的塑造和滲透,便在產品同質化的情況下、酒的特質、品牌的個性便愈發重要起來。而品牌的更大內質就是文化。正如古人所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更何況酒這一感性消費的東西,更是如此。
對現在的酒而言,許多商家和企業策劃人,便有意無意間把酒簡化了兩種形式。一是靠文化包裝出來的酒:如“永遠的綠色,永遠的秦池”、“孔府家酒,叫人想家”,這種形式以齊魯幫為代表,或許那里有孔圣人的遺風,酒也帶有文化味。但這種包裝的背后,便多少有了一些文化應景的苦澀。綠色依舊,但永遠不在。另一種是因酒而文化,以酒為基,以文化市。好酒行好文,好文造好市,此類以貴酒為代表。文化與酒,前者虛、后者實、虛實相間方能穩健和飄逸!
酒文化。酒在前,文化在后,因酒而起。這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其具有悠遠的滄桑和厚重感,所以便有了古人的:
李白斗酒詩百篇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鐘鼓饌玉何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更有意義的是明朝馮夢龍先生的一篇詞,把酒這一感情的“雙面膠”詮釋得淋漓盡致,好在文字不多,現全錄于此,與各位看官大人共賞:
“杜康哥!杜康哥!我把你恩人叫,你的造化真奇妙,世上有了杯中物,成就了多少相好,三杯酒下了肚,真的奇妙,催動了她的春興,才把我春愁消。這樣的大好事,我怎能不把你當恩人叫,這冤家明明白白的要走了,虧得是,弄醉了他,才真的留住了。”
我們從“酒文化”這個名詞概念分析,就可看出白酒在市場、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轉變。“酒文化”已轉變為“文化酒”。
如今,酒廠林立,白酒競爭異常激烈,產品同質現象越來越強,每天打開報紙或電視,就能感覺到酒氣熏天逼人醉!確切的說,現如今眾多酒廠的酒在一種工業化的下,如果去掉包裝,倒在杯子里面,就讓全國著名的評酒大師來品,他也喝不出子丑寅卯,東家西家來,所以在產品的同質化現象下,釀什么樣的酒?是醬香的、清香的、兼香的;是高度的、還是低度的;是白的、還是紅的;是高檔的、還是普通的;是實在的、還是感性的;是大補的、還是養生的;是一斤的、還是七兩的;是綿軟的、還是有勁的等等,這些便有了說法。
現今的市場競爭中個性就是差異,差異就是市場,而且從4p到4c理論的轉變也說明了酒廠已應不再生產出你能生產出的酒,而應生產目標消費群體想喝的酒,換句話說必須尋求共性之外的個性差異,即品牌,而正是這所謂的個性、品牌,文化酒便在成熟與未成熟之間繁衍而生。酒好也怕了巷子深!眾商家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對目標消費群體或拉引或誘惑,用各種理由去包裝自己,以期喚起廣大目標消費群體的感知、認同。如此,許多人便也因有了文化,只要喝的是酒,便也不需要過多的理由。
文化酒,是先有文化后有酒,正如現在老百姓所傳頌的一則歌謠:
白酒好喝不好喝,全靠廣告多不多。
家有千金艷若仙,酒好也怕巷子遠。
如今白酒全沒味,大多酒精用水兌。
以前喝酒喝酒頭,現在喝酒喝理由。
要想對酒不變心,全靠文化獻殷勤。
…… ……
而那些在酒廠的人和老喝酒的人也納悶,不是老說酒是陳的香,姜是老的辣嗎?怎么現在大行其道,風風火火的凈是那些初出茅廬的“愣頭青”和“毛頭小伙”呢?真是應了那句話:“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快”。但事實終歸就是事實。“愣頭青”當道有“愣頭青”的理由!讓我們從一個側面來剖析一下這些年富力強的“愣頭青們”
★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是心理反應、不是酒)
★中國人的喜酒——蘭陵喜臨門。(喜乃高興,偏重開門迎喜,好喝不好喝,暫且不說。)
★賒店老酒,天長地久。(酒長情更長)
★不管坐不坐奔馳,都有要喝秦池。(地位類比)
★永遠的綠色,永遠的秦池。(綠色、時尚)
★過日子不能少了那口子。(相濡以沫,百年好合)
★同胞同聚,同飲曹雪芹家酒。
同喜同樂,同飲曹雪芹家酒。
同歡同慶,同飲曹雪芹家酒。
(聚、樂、歡、慶)
話說到此,對于酒家而言,釀什么樣的酒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給喝酒的人一個什么樣的說法。對飲酒者根據其人格特征區分,應為應酬型、補償型、消愁型和放縱型等等,酒是給人喝的,喝酒的人因有了思想和個性,酒便也有了文化。
酒的文化和文化的酒不單在中國,就在別的國家亦如此,譬如一衣帶水的日本。日本人愛酒,常形諸筆墨,《萬葉集》中大詩伴旅人所作的《贊賞酒之十三首》為日人愛誦,其曰:“我欲一應離人境,化做酒壺酒中浸。”生前好飲且不說,希望死后化酒壺,常得浸酒中。這個大伴,真是人間算得上的大酒徒了……
日本人說:“酒有十德”
百藥 延年益壽
旅途作伴 御寒代衣
饋贈佳品 解憂消愁
結交貴人 解除疲勞
萬人同樂 居友三
文化不同,對酒的文化詮釋亦不同,巴蜀文化、海派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差異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酒的情感也不一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對酒的理解也不同,在西方文化自由的狀態下,人們多偏重酒的浪漫,而東方則是酒的情感傾瀉。
西方人喝酒稱之為品酒,“品”乃三口,意指一口一口的喝,而中國特別是北方,則有“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淺,舔一舔。感情鐵,喝吐血”。一個“吞”字則意指嘴張的象天那樣大,一口喝完,喝的就是豪爽,正如北人席上笑言:“先用盅,后用杯,再用海碗對瓶吹”。這一圈喝下來沒有一斤也有八兩。再者從盛酒的器皿上來看,西方喝酒用的多是高腳杯,三指輕捻,手呈蘭花狀,一種優雅、一種浪漫自指間與唇間輕輕流淌,而東方則是盅和杯,其器皿的形狀也就決定了用手而握,一種強烈的占有欲,“手一端,頭一仰,過了喉嚨四處淌”。一種豪放,便在傾刻間呈現的淋漓盡致、無處不在!
文化酒、酒文化、酒與文化則有時就象“雞生蛋,蛋生雞”一樣的撲朔迷離,但酒也好,文化也罷,兩者相生相克,也正是有了這種矛盾,文化因了酒而多彩,酒也因了文化而豐富。許多商家也因了“酒文化”與“文化酒”而發展。
對于酒,陸紹衍在《醉右堂劍掃》有謂:“酒能亂性,故佛家戒之。酒能養性,故仙家飲之。奔波紅塵,置身名利場,欲作飄然出世之“仙”而不可得,當效佛門中人守得心定,不為形投,不為物牽,以致達天人一貫充盈圓滿之境”。
好一個酒能“亂性”,又能“養性”之物,但如何在“亂”與“養”之間,守得心定,不為形投,不為物牽,不為一時之沖動而短視自毀,思路決定出路,穩健決定永續!在白酒市場競爭的如此慘烈下,如何理智和科學化的規整自我,而后挺進市場,揚己長,避己短,彰顯自我,方是上策!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更不可稀里糊涂,拼得頭破血流做“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