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嘹亮的豫酒振興號角吹響時,滋潤黃河兩岸長達7000年的仰韶文化迎來大時代的新一縷曙光。
欣逢盛世,文以紀志。《士說仰韶》矚目于社會賢達、名流、學者、作家、藝術家等,以“說”的方式、以各自的視角解讀仰韶文化之于時代的偉大意義。
為中國酒業引領世界消費而持續精進,使仰韶文化成為影響人類的偉大智慧。
本期嘉賓:侯建光
侯建光,男,漢族,1968年7月出生,河南省澠池縣洪陽鎮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白酒工藝大師、國家級白酒評委,現任河南仰韶酒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河南省人大代表、三門峽市工商聯副主席、三門峽市食品工業協會會長、中國酒業協會白酒技術委員會委員、河南省豫西商會會長,榮獲“中國白酒歷史杰出貢獻人物”、“中國酒業品類建設功勛人物”“中國酒業儀狄——卓越成就獎”、“中國酒業科技領軍人才”等稱號。
侯建光近照
陽壺古道,古時晉侯東下洛邑朝拜周天子的專用高速,從澠池縣北部的南村鄉境內穿過,沿陽壺山峽谷南行,經關地、東關、金燈河等地到達新安,直通洛陽,全長90多公里。其中,東關至金燈河段較為壯觀。是目前中國現存里程較長,修筑標準較高、年代最為久遠的古代驛道。
之所以取名“陽壺”,是因為古道途經黃河岸邊的咽喉險關——陽壺古城,從春秋戰國到唐代,這里一直是守衛洛陽城池的重要關隘。古城今已不見,但是遠古車轍的斑痕以及仰韶魚尾般的石頭紋路,給后人以無限遐想。
1960年代末出生于澠池縣洪陽鎮的侯建光,集稻粟納五味,以一杯美酒令古道生香。
在中國白酒業,侯建光先生常常被稱為最懂酒的董事長。如果說“中國白酒歷史杰出貢獻人物”之譽是針對其品牌建設成就的功績而言,那么,“中國酒業科技領軍人才”則毫無疑問,是對行業科技奉獻者的褒獎了。
同樣,作為仰韶文化傳人的侯建光,深植血脈的更是綿延不息、激蕩智慧的千年仰韶文化火光。他說,“在物資短缺時代,仰韶人靠著自己的勤奮,曾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當進入新世紀,面臨新的消費傾向,我們就要向仰韶文化這座寶庫去尋找資源了。而且,越深入,越品味,越感覺先人的智慧具有振聾發聵的啟發意義。”
“為了尋求新的市場突破點,在我接任企業董事長后,我從仰韶村開始向西部一路考察,到廟底溝、半坡、馬家窯等地,一路感受彩陶的無窮魅力,我也鼓勵我的團隊沿著同一路徑考察,讓大家都從中汲取靈感,激發創新思維。有次在寶島臺灣的博物館里,看到專門介紹仰韶文化的實物與文章,心里很激動,更進一步激勵了讓仰韶文化賦能企業發展的思想。
“創新一直是仰韶酒業發展的靈魂,仰韶彩陶坊使用的瓶型取法于仰韶文化,這在國內是孤例,至今無人超越。有了好的包裝,還要有匹配的酒質,中國原來有以濃、清、醬三大主體香型衍生出的12種香型,遺憾的是,河南沒有一種自己的代表香型,三門峽是天鵝城,家鄉澠池丘陵地帶,四季分明,糧、草、牧、林資源豐富。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都超過100多種(科)……這么適宜動植物生長的地方,一定適宜釀酒,也一定能形成自己獨立的香型。
“我們仍然從仰韶文化中去尋根,并通過試驗,進一步推演為陶池發酵、陶甑蒸餾、陶壇儲藏、陶瓶盛裝,從實踐中我們進行中國第13種香型——陶融香的研發。現在已經被有關部門認可,在市場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回報。
“2018年,我們推出了彩陶坊天時系列產品,在此之前,省內部署的五大銷售中心上千名仰韶銷售精英夜以繼日奮戰一線,我們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基礎,從省領導‘豫酒振興’的囑咐、從本地企業‘根據地’市場的保衛、從陶香中國的責任與擔當出發,我們都需要在高端市場上發力了。我們選用了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代表小口尖底瓶作為這個系列產品的包裝版。在這個產品推出前,考古學家的科學論證,更增添了我們的底氣——
“2017年第2期《中原文物》的《早期陶器、煮粥、釀酒與社會復雜化的發展》一文中,國際著名考古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劉莉教授對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以小口尖底瓶為代表的陶器作出論述——尖底瓶的器形特殊,其錐狀的底部有利于釀酒過程中沉淀渣滓(谷物的穎殼等),與現代釀造啤酒使用錐狀體的容器具有同樣的原理;其小口可方便密封,有利于發酵,這是因為酒的釀造過程需要在缺氧的環境中進行……這一現象說明,使用尖底瓶釀酒的傳統在仰韶文化分布區是一個普遍現象。”
“陶器的產生及其形制逐漸向復雜化發展的過程與食物加工的方法有密切關系,而煮粥與釀酒是早期陶器的重要功能。”
“我是澠池人,這個地方7000前就有人類活動足跡,秦趙會盟、八路軍兵站、抗日烈士紀念碑、仰韶文化遺址博物館……蔚蔚大觀,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平生我只愿做一瓶好酒,從陽壺古道到通都大邑,看升平世界,讓美酒飄香。”
(本文作者:王見賓 全文首發于《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