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在我國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盛酒的器皿也是如此,在現代社會,飲酒的器皿非常簡單,可是在古代的時候,酒器不單單只是飲酒的,不僅種類之多,而且還有很強的等級劃分,不同地位的人使用的酒器有所不同,酒器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區別。
(1)尊
這種酒器
主要是用于禮器之用
用來祭祀
在《周禮》中有六尊之說
分別是
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
(2)壺
這種器皿是最為常見的一種
并且也是最為廣泛的一種
壺的種類非常多
有酒壺、茶壺、油壺、噴壺
(3)觚
呈喇叭形狀
腰部比較細
高圈足
盛行于殷以及周代
并且經常作為隨葬品來使用
(4)觶
材質比較多
可以是陶、木、獸角或青銅
形狀也比較多
容器比較大
能夠裝滿三升、四升
也是在殷和周代
(5)角
能夠裝四升
形狀和爵相近
但是沒有柱與流
主要是用來溫酒
并且還可以作為一種量器來進行使用
(6)斗
“一斗十升”說的就是這個
有的人認為斗與豆通
也是一種盛酒器
不過它是一種容量比較大的酒器
(7)斝
有流、柱、鋬與三足
主要用來盛酒以及溫酒
形狀比較像爵
但是比爵大
形狀和現代的大酒杯相似
(8)史前時期酒具:彩陶雙聯壺
原始社會的彩繪“合巹杯”此壺1972年出土于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遺址
泥質紅陶
整器為雙壺并列
兩腹之間有橢圓形口相連
侈口 矮頸 鼓腹 平底
兩壺外側各有一豎耳
器身施紅陶衣
再繪黑彩
腹部滿飾平行線條
平行線條間
一壺繪三條斜行短線
另一壺繪三條豎行短線
(9)史前時期酒具:船形彩陶壺
最早的船形酒器該器為1958年陜西省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泥質紅陶
口部呈杯狀
器身橫置
上部兩端突尖
頗像一只小船
在兩側的腹部
各用黑彩繪出一張魚網狀的圖案
魚網掛在船邊
似正撒網捕魚
又像小船剛剛捕魚回來
在晾曬魚網
陶壺上端兩肩上
橫置兩個橋形小耳
既便于提拿
又可穿繩背負
隨身攜帶
(10)史前時期酒具:人形彩陶壺
史前女媧和夏娃的“結婚證”此壺1974年出土于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的一座墓葬中
泥質紅陶
這件彩陶壺是史前雕塑藝術的杰作
頭像部分就運用了雕鏤、貼塑、刻畫和繪畫
等不同的藝術手法
頭部的各器官既安排得恰到好處
又注意表達人物的表情
使人的面部顯得生動傳神
(11)史前時期酒具:灰陶大酒尊
酒神庇護的大口尊此尊出土于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的
一座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
口大腹深 底部尖突 外表呈灰色 遍飾籃紋
在腹的上部刻畫一組圖像
上為圓圓的太陽 下是五個山峰相連的山脈
中間似飄浮的云氣 又像是一彎新月、一簇火焰
有人說這組圖像是古代的“圖騰”
但多數人認為是酒神的形象。
(12)史前時期酒具:袋足陶鬶
西夏侯人的肖形酒器該器系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居民遺留下來的酒器精品
1962年出土于山東省曲阜市西夏侯遺址
夾砂陶 呈橙紅色 橢圓形侈口
敞口流的根部明顯收斂
上粗下細的高頸向前傾斜
腹體呈三角形
低襠 襠頂較寬平 足尖里加泥球
三足尖的間距大體相等
有仿索狀和寬帶狀兩種把手
表面修磨得較光滑
腹間加一周繩索狀附加堆紋
面及頸下都裝飾方形泥突或泥餅
(12)史前時期酒具:彩陶觚
大汶口文化的飲酒器該器出土于山東省兗州市王因遺址的一座墓葬中
尖圓唇 大口外侈 曲腹較深 小平底 底沿外凸較寬
器內器外皆施紅彩 器外腹在紅彩地上又繪以黑彩弧線三角
猶如黑地上彩繪的紅色花瓣紋一樣
也許這正是幾千年前東夷匠師所想達到的藝術目的
(13)史前時期酒具:獸形灰陶鬶
史前獸形陶鬶的身姿整器1974年出土于山東省膠州市三里河遺址
泥質灰陶 獸首前伸上昂 雙耳立聳 張口露齒 雙目前視 體較肥
四肢粗壯 從后部看 應有尾 現已殘失 尾下有凸圓形**及雄性生殖器
背上有圓柱形器口 口后有環形寬帶鋬 兩側飾鋸齒紋
整個造型合理美觀 是三里河遺址出土陶器中較精美的一件
(14)史前時期酒具:袋足陶鬶
惟妙惟肖的象形酒具在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有較多的肖形酒器
如禽鳥紋寬把黑陶壺、鴨形壺、鳥形漏斗流濾酒器等
均是極為精美的肖形酒器
其實,這件袋足陶鬶也是一件惟妙惟肖的象形酒器
細細的脖頸 肥碩的腹部
寬把就像是高高翹起的尾巴
看上去很像鳥獸的樣子
酒從獸口流出
猶如取之不竭的酒泉
極富想象力
(15)史前時期酒具:蛋殼黑陶高柄杯
山東龍山文化最高級的飲酒具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東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也是當時最高級的一種飲酒器
制造此類器物
對原料和技術要求都相當嚴格
已發現的蛋殼陶杯
平均厚度不足0.5毫米
最薄的僅有0.3毫米
有的全器重量只有40克左右
還不到一兩!
(16)史前時期酒具:白陶鬶
泗水尹家城白陶鬶此鬶出土于山東省泗水縣尹家城遺址
夾砂白陶 方唇 斜直流稍矮
粗短頸 把手外卷 沿面有凹槽
分襠袋足 把手下的一袋足相對較肥大
頸部有凸弦紋三周
有小橫耳一對
器口上有蓋
既可保溫
又可防止灰塵雜物入內
在設計上較其他同類陶鬶更為合理
是山東龍山文化陶器的精品之作
(17)史前時期酒具:黑陶罍
山東龍山文化又稱“黑陶文化”黑陶器是山東龍山文化的代表器之一
里外皆黑 器腹皆經拋光 亮可照人 俗稱"黑又亮"陶器
由于黑陶器特征極其明顯
故曾有學者將出土黑陶器的山東龍山文化稱為"黑陶文化"
這兩件黑陶器制作精致 造型優美
是黃河下游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器中的精品
(18)夏商周時期酒器:象形銅尊
活生生的象形銅尊此尊1975年出土于湖南省醴陵縣仙霞鄉獅子山
乃湖南出土的一件重要的肖形青銅酒器
象體渾短 四肢粗壯 肥耳 短頸 垂尾 門齒外露 長鼻上揚 作靜立狀
活生生一個亞洲象的神態
象背上有橢圓形尊口
象腹中空以納酒
象鼻中空以斟酒
結構極為巧妙
(19)夏商周時期酒器:雙聯漆杯
飛鳳背負的合巹杯
是古代婚禮上用來喝交杯酒的專用杯子
明代胡應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巹玉杯”時說:
“形制奇特,以兩杯對峙,中通一道,使酒相過。兩杯之間承以威鳳,鳳立于蹲獸之上。”
這段文獻中所提到的合巹杯的形狀結構
與包山楚墓中所出的這件雙聯漆杯基本吻合
只是鳳鳥雙聯杯缺一蹲獸而已
因此,這件漆雙聯杯應是所謂的“合巹杯”
在晉和唐宋文獻中
都有關于“合巹杯”的記載
而且認為用合巹杯喝交杯酒是婚禮上的重要禮儀
明清時期還有玉雕合巹杯流傳至今
(20)夏商周時期酒器:陶質貯酒器
(21)夏商周時期酒器:白陶鬶
陶鬶的終結陶鬶創始于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
在我國黃河和長江流域廣為流傳
但到夏代晚期
則主要集中在中原腹地洛陽一帶
到商代初年絕跡
因此,在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白陶鬶
給陶鬶二千多年的發展史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22)夏商周時期酒器:黑陶|象鼻盉
制作精致之罕見文物此盉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師的一座墓葬
泥質灰陶
這件象鼻盉制作精致
是歷年來二里頭文化諸遺址出土文物中罕見的
與這件黑陶象鼻盉共出的陶器還有十件
皆精工制作
不同凡響
這套酒器,盛、斟、飲功能齊全
堪稱二里頭文化時期平民使用的“酒器全家福”。
(23)夏商周時期酒器:管流爵
大甸子遺址--北遷夏人的“避難所”大甸子遺址是相當于中原地區夏王朝中晚期的一個墓地
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
其中除了部分陶器與中原二里頭文化同類器物
如陶爵、陶鬶等相類似外
其地方特色極為濃厚 如出土的大量彩繪陶器
色彩艷麗 圖案神秘 是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24)夏商周時期酒器:銅斝
銅斝的鼻祖銅斝與銅爵一樣
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中最早出現的青銅酒器之一
而其源頭則是龍山文化廣泛出現的陶斝
據考察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這件青銅平底銅斝為夏王朝晚期遺物
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銅斝之一
(25)夏商周時期酒器:偃師商城銅斝
商代王都遺寶
此銅斝1983年秋出土于河南省偃師商城第一號商代墓葬中,銅斝最早產生于二里頭文化晚期
即夏末商初
一直延用一千多年
到西周初年才漸漸從酒器大家族中退出
從早到晚
其形制有較為明顯的變化
這件饕餮紋銅斝
就是商代早期酒器
其最大特點就是三空足與器腹相連
適于迅速加熱
便于溫酒
此類銅斝
應是商代早期的主要溫酒器
(26)夏商周時期酒器:象牙觥杯
(27)夏商周時期酒器:龍耳虎足銅方壺
龍虎共處的世界
龍耳虎足銅方壺1979年于河南淅川下寺遺址的春秋一號大墓出土
(28)夏商周時期酒器:偃師商城銅尊
最早的大口銅尊
此類大口銅尊最早產生于商代早期
即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所代表的歷史時期
約公元前1600年左右
這件圈足大口銅尊
是迄今所見此類器中最早的一件
(29)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酒器:云紋高足玉杯
秦始皇阿房宮中的酒杯
云紋高足玉杯1976年出土于陜西西安車張村阿房宮遺址
青色玉 杯身呈直口筒狀 近底部急收 小平底
杯身紋飾分三層,上層飾有柿蒂、流云紋,中層勾連卷云紋
下層飾流云、如意紋
足上刻有絲束樣花紋
(30)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酒器:鳥篆紋銅壺
尋常的精致
鳥篆紋銅壺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銅壺上的鳥篆紋
既是一種高雅的裝飾藝術
又是一首朗朗上口的頌酒詩文
它一反古代詩人吟酒時著重于飲酒的美妙意境的作法
而是一語道明飲酒有“充潤肌膚,延年祛病"之好處
是我國以酒為藥、養生祛病食療保健法的較早記錄
鳥篆文的發現
對我國古代書法史研究也極有意義
(31)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酒器:溫酒爐杯
溫酒爐杯的巧妙設計1988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陽市金谷園
由耳杯、四足溫爐和長方形托盤三部分組成
整個溫酒爐設計合理
小巧玲瓏
爐上耳杯放下可溫酒
拿起可飲食
爐體進炭出灰
無不窮思構架
匠心獨運
甚是科學
(32)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酒器:青銅合巹杯
西漢人也重視喝交杯酒
竇綰合巹銅杯
以錯金、嵌綠松石為主要裝飾方式
每件杯腹外壁及高足上鑲嵌大小圓形和心形綠松石十三顆
鳥身上也嵌兩顆綠松石
這件特殊的青銅酒器造型生動活潑
結構對稱平衡
裝飾華美瑰麗
體現了西漢初年人們重視喝交杯酒的思想觀念
是一件極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33)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酒器:鑲琉璃銅壺
靖王用過的酒壺鑲琉璃銅壺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
系中山靖王劉勝使用過的精美酒器之一
《史記·五宗世家》記載
劉勝"為人樂酒好內"
即沉溺酒色
在劉勝墓中發現大批酒器也證明了這一點
該壺形制與其他同時代銅壺并沒有太大差別
而其裝飾卻別具風格
它采用了鎏金銀和鑲嵌銀、琉璃兩種裝飾工藝
把壺體打扮得絢麗多彩
光華耀目
(34)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酒器:“君幸酒”漆耳杯
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共出土九十件形狀相同、大小略異的漆耳杯
其中
有五十件題款為“君幸食”
四十件題寫“君幸酒”
(35)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酒器:胡騰舞黃釉扁壺
模仿西域皮囊壺
此壺1970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縣的一座北齊墓葬中
(36)隋唐酒器:綠釉聯體壺
唐代釉陶精品
該壺是出土于河南洛陽西工區的一件唐代釉陶精品
白胎綠釉 釉色鮮亮明快 壺口呈深盤狀
此類器給人印象最深的除雙聯腹外
就是別致的壺把柄了
有的把柄為龍形 有的為鳳形
以龍形者較為常見
而鳳形者則較稀少
洛陽出土的這件綠釉聯體壺即以雙鳳首為把柄
彌足珍貴
(37)隋唐酒器:鸚鵡杯
由鸚鵡螺制成的純天然的酒杯
鸚鵡杯出土于河南省偃師市杏園村的一座唐墓
此杯并非形狀像鸚鵡
而是用鸚鵡螺制作而成的酒杯
故稱為鸚鵡杯
鸚鵡螺
即為海螺的一種
(38)隋唐酒器:舞馬銀壺
駿馬醉舞伴酒興此銀壺1970年自西安市南郊何家莊的唐代金銀器窖藏坑出土
(39)隋唐酒器:藍釉雙耳壺
唐代流行的雙龍耳壺雙龍耳壺是時代特征較為明顯的一種器物
主要流行于唐代
其前身可能是源自三國以來一直流行的雞首壺
目前此類雙龍耳壺發現不多
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陽兩個唐王朝時期最為繁盛的京畿之地
(40)隋唐酒器:瑪瑙羽觴
琢磨精細的瑪瑙珍品羽觴1970年10月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何家莊的唐代器物窖藏坑中
呈橢圓形 似耳杯而又無雙耳 小平底
醬紅色瑪瑙 有多種不同顏色且不太規則的瑕斑
雕刻者利用了瑪瑙本身顏色不同的自然花紋
琢磨精細 艷麗奪目
是唐代少有的藝術珍品
(41)隋唐酒器:花鳥紋鎏金三足銀樽
器形物異此樽1989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國棉五廠第六十五號唐墓中。
(42)隋唐酒器:瓜棱紋黑釉瓷執壺
耀州窯的瓷酒器此壺1984年出土于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耀州窯所燒制瓷器在造型和裝飾風格上也有較大變化
唐、五代時期,器類較少,酒器種類更少,
僅有黑釉杯和黑釉執壺等
這件耀州窯出土的瓜棱形黑釉瓷執壺應是唐代耀州窯的代表之作
(43)隋唐酒器:金杯和金釦玉碗
白玉黃金制成的酒杯、酒碗此酒杯和酒碗1957年出土于陜西西安市郊隋代李靜訓墓中
(44)隋唐酒器:鳳首龍柄青瓷執壺
中西合璧的產物據有關專家研究
鳳首龍柄青瓷壺系借鑒了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中鳥首壺的造型
又融入中國本土的工藝成分
中西合璧,創造出一件稀世精品
其設計巧妙,造型優美,工藝精湛。
紋飾布局嚴謹,富有立體感,體現了唐代制瓷工藝的高度技巧
具有極高的審美鑒賞價值。
尤其可貴的是,此壺雖歷千余年,而今完好如初,且為目前國內僅有,可見其珍貴。
(45)隋唐酒器:八棱人物金杯
(46)隋唐酒器:三彩雙魚壺
雙魚嬉戲成一器
此壺1992年出土于陜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中,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形象的肖形酒器。
(47)隋唐酒器:鴻雁折枝花紋銀杯
此杯1988年于陜西省長安縣南里王村唐代韋洵墓出土從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和傳世品中
已確知屬于唐代的銀質酒杯有很多
其上多鏨出或鑄作折枝、花鳥、禽獸和人物等紋飾
迄今為止
以鴻雁為主題花紋的銀酒杯還不多見鴻
雁傳書 飛雁傳情 自古以來
鴻雁一直被人們當作寄寓情思的永恒信物
鴻雁折枝花紋銀杯可能也有飲酒寄情思之意
(48)宋遼金元酒器:影青溫碗注子
一套精美的酒具
此溫碗注子1963年于安徽宿松洛土村北宋墓出土
由溫碗和酒注子配套組成
溫碗為高圈足深腹蓮花形
各蓮瓣間的邊沿連以刻劃的纏枝花卉
圈足外環貼覆瓣蓮花
酒注置于溫碗中
為與溫碗相配合
酒注通體也作六瓣瓜棱形
(49)宋遼金元酒器:魚形提梁銀壺
契丹人的仿唐作品
雙魚形酒器在唐代較為流行
目前所見的唐代雙魚形酒器有雙魚三彩瓷壺、雙魚瓷壺以及雙魚銀壺等
皆呈雙魚對腹聯體狀
此魚形提梁銀壺
是契丹民族前期仿唐代金銀器裝飾的優秀作品之一
(50)宋遼金元酒器:“醉鄉酒海”經瓶
酒香未聞已先醉
“醉鄉酒海”經瓶系上海博物館珍藏的一件宋代磁州窯系著名的瓷酒瓶
整個造型挺拔俊秀
風格古拙淳厚
器體以粗線條的墨筆
勾畫出五組紋飾
其中主題紋飾帶有四個圓形開光
內寫“醉鄉酒海”四字
書體遒勁豪放
意境深邃廣闊
令人不及拔塞嘗酒
僅望其瓶
品其字
便已有三分醉意了
(51)宋遼金元酒器:登封窯虎紋經瓶
具有時代風格的紋飾
登封窯虎紋經瓶
系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宋代瓷器
(52)宋遼金元酒器:黃釉帶蓋雞冠壺
契丹人的仿皮囊酒壺
此壺出土于遼寧省朝陽地區遼代墓中
(53)宋遼金元酒器:鹿紋銀馬鐙壺
富麗堂皇的鎏金銀酒壺此壺1979年出土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區城子公社洞后村窖藏坑
(54)宋遼金元酒器:白釉黑花葫蘆形倒裝壺
金代的異型酒器此壺為傳世品
與一般的瓷執壺不同
壺頂無口
而在圈足內挖一注酒圓孔
與壺體內的注酒管相通
裝酒時將壺倒置
裝滿后正置
需飲酒時即可由腹部之流向外倒酒
此種設計
既方便又衛生
是中國古代酒文化所獨有的特色
(55)宋遼金元酒器:耀州窯青瓷倒裝壺
獨具匠心的倒裝壺
此壺1968年出土于陜西省豳縣
該壺集捏塑、剔刻、模印裝飾于一體
造型精美
釉色明快素雅
展示了宋代耀州窯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是宋瓷精品中又一杰作
相同的倒裝壺
在日本出光美術館也有收藏
(56)宋遼金元酒器:朱碧山銀龍槎
名家遺作
此銀龍槎系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著名銀工朱碧山制作的槎形酒杯
(57)宋遼金元酒器:黑釉剔刻花瓷扁壺
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
該扁壺的造型特征具有十分明顯的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的烙印
(58)宋遼金元酒器:褐釉剔刻花瓷瓶
形制與宋元經瓶相似此瓶1986年出土于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紅慶鄉的西夏窖藏中
形制頗似中原地區常見的宋元經瓶
瘦勁挺拔
(59)明清時期酒器:彩漆鳥形杯
彝族人的倒裝杯此杯系清代彝族人制作的肖形酒器
盛酒時由杯底竹管注入
然后將杯體擺正
由于杯底竹管較長
幾欲接近杯背
故酒液不會溢出
飲酒時則從背部竹管吸飲
用倒裝結構的杯、壺盛酒,美酒則不易泄漏
濃郁的酒味也不會蒸發
如此設計
真可謂巧奪天工
匠心獨運
顯示了彝族人民高超的工藝水
(60)明清時期酒器:金甌永固金杯
元旦開筆儀式之專用器
金甌永固金杯為清朝皇帝于每年正月初一舉行元旦開筆儀式時的專用器
(61)明清時期酒器:金托金爵杯
托盤中心立一樹墩形柱
此杯1958年出土于北京定陵
由金托、金爵組合而成
皆為打制成型
以鏨花工藝為主進行裝飾
(62)明清時期酒器:斗彩高士杯
羲之伯牙伴杯在,松柳相襯映成輝
斗彩高士杯為傳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鎮窯燒制的成窯酒杯
(63)明清時期酒器:青花海獸高足杯
藍色海水里的紅色海獸
此杯為傳世品,系一件明代景德鎮窯燒制的瓷酒器。
此杯在釉下以青花海水作為地色
釉上用礬紅繪海獸
波濤洶涌
海獸翻騰
構圖十分新穎
是宣德年間青花加彩瓷器中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