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屬于醬酒的節日。
醬酒的傳統工藝——“12987”工藝有著嚴格完整的時間流程,每年的端午是醬酒制曲的重要時刻。端午,是醬酒釀造的開始。
常言道“曲為酒之骨,無曲不成酒”,酒曲對醬酒的品質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每年端午,茅臺鎮的工人們格外忙碌,新一輪醬酒的誕生就從今天開始。
醬酒為什么要在端午制曲?
端午忙制曲,每年的端午節左右,茅臺鎮大大小小的醬香酒廠就要開始忙著制曲了。在端午制曲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制曲也成了醬酒廠端午節所特有的習俗。
為什么選擇在端午制曲?這其中大有講究,端午制曲,其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端午時節,氣溫逐漸升高,空氣濕度大,尤其是制曲車間的溫度可到到40度以上,而醬酒獨特釀造工藝的第一步就是高溫制曲。
高溫潮濕的環境有利于微生物生長,這些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
每到夏天,制曲車間的門上爬滿了一層名為"曲蚊"的小蟲,人一張口甚至能吸進幾只。制曲正需要這樣的微生物環境。
端午時節當值茅臺鎮的雨季,赤水河渾濁泥沙奔涌,不適合釀酒,當地的人們就有了足夠時間為醬酒制曲做準備,因此從古以來就有端午制曲的歷史。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端午左右是冬小麥成熟的季節。這時候的小麥,褪去了青澀的水分,用作制曲原料恰逢其時。
?酒曲對醬酒而言有多重要?
白酒業內有句話,水是酒之血,糧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技是酒之魂。作為酒之骨的“曲”,是在釀造醬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關于酒曲,大家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是混合在釀酒糧食中的發酵劑,里面聚集了各種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可以幫助糧食轉化。最早的酒曲,是發霉或發芽的谷物,后經不斷調整,才有了我們今天釀酒用的酒曲。
酒曲中的曲蚊是一種獨特的蚊蟲,在曲塊發酵培育的過程中會吃掉部分酒曲,使得曲塊表面形成獨特的紋路。
這種蚊蟲米粒大小,外殼堅硬,他們吃掉曲藥后會分泌一些特殊物質,對醬酒的釀造起到增香提味的效果,根據觀察結果和經驗判斷,曲蚊幼蟲吃過的曲藥,有種特殊的香氣,釀出的酒也香得多。
大曲是發酵的催化劑,是醬酒增香的關鍵,正是運用的大曲,中國白酒和洋酒產生的實質性的差別。
中國白酒得以使用純糧食釀造,而洋酒除了少數果酒蒸餾酒之外,基本是配置酒,但無論是哪一種,都用不到酒曲。
另外,醬酒的酒曲和別的一般酒廠的酒曲相比,有幾個不同的地方:
一是高溫踩曲,從端午到重陽,但凡這個時候去過茅臺鎮的酒友們都知道,那真的是風來隔壁三家醉,雨過開瓶十里芳,到處迷茫著酒香的味道。
二是茅臺酒的大曲全部采用高品質小麥,不添加任何輔料,進而保證了茅臺酒的口感干凈細膩。
茅臺鎮大大小小幾千家酒廠,每家酒廠都有自己的獨有制曲配方,所以不管你去哪家酒廠品酒,你都會發現風格各異、口感不一,真是百廠百酒,百人百感。
醬酒的制曲工藝有多獨特?
相較于其他香型白酒,醬酒工藝復雜,想要釀出得天獨厚的好醬酒,就需要嚴格按照步驟,每一步都精心準備。
酒曲是醬酒精華之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醬酒的品質與口感,所以醬酒制曲所使用的小麥原料質量必須要好,要達到顆粒飽滿,沒有霉變、蟲蛀等情況。同時也要經過一定的粉碎,需要保證粗粉6%,細粉35%,加上用水量是小麥粉量的37%到40%。
接下來就是踩制酒曲,這是比較傳統的一種方式,很多酒廠都會采用少女踩曲的辦法來制作酒曲,踩曲之前要加曲母粉。添加量為3%-5%,有利于提高麥曲的質量。曲坯較大,中部凸起,稱為包包曲。
在醬香酒核心產區的茅臺鎮,每年端午時節開始制作酒曲,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少女踩曲”、“端午踩曲”的一些故事吧?過去是人工踩曲,要求曲坯平整光滑,以四周緊中心松為宜。
現在也開始改為機械制曲了,這樣省時省力,缺點就是提漿效果比較差,四周松緊度較松,因此很多一些傳統酒企還是堅持傳統工藝去“踩曲”。
接下來就是曲房培養,曲坯“收汗”后,放入曲房培養,這要掌握好堆積品溫。
隨著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代謝活動產生大量熱,在培養6~7天后,品溫就上升至61-64℃,即進行第一次翻曲,此時可聞到輕微的曲香和醬香;
再經8~10天,品溫又復上升,則進行第二次翻曲,曲坯香氣要比第一次曲濃些,并有醬香。大約經過40天才可以出房。
最后一步就是儲存,干曲放置8-10天,待水分降至15%以下,運至曲庫貯存3個月為成品曲,備用。
醬香型白酒酒曲的特點:好曲為黃褐色,具有濃厚的醬香和曲香,曲塊干,表皮薄,無霉臭等氣味。
如果沒有達到這種程度的話,那么就可能是在制作過程中出現了疏漏,因此盡量檢查制作過程,讓酒曲在制作完成后變得更適合釀酒。
其實對于制曲工藝,還有許多值得去探索和挖掘的技藝,過路人只能淺嘗輒止。
對于制曲人而言,卻是需要他們去潛心挖掘、用心傳承的一份事業,有的人也許是用一輩子去守候。
而對于那群制曲姑娘們,她們雖沒有華麗的服裝,精美的舞鞋,只是著一身工裝,聚集在踩曲晾堂,揮汗如雨,但他們跳著、踩著、上身轉、腳下抹,如同鋼琴鍵上的譜曲家。
因此在制曲車間工作的人們都親切地稱之為“作曲家”,正是這群“作曲家”用足尖踩出了世界上最美的舞蹈,釀出了香飄四海的玉液瓊漿。
圖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