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喝酒是個技術活?!
01
有人問:你除了喝酒……你還會干什么?
我的天哪,我都想笑了!
喝酒,要具備以下條件:
會聊天,會溝通,會社交,會看人;懂政治,懂娛樂,懂情調,懂舍得;能熬夜,能早起,還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以為喝酒這么容易啊?
喝酒是一種文化,一種修養,一種高尚的情趣。
壺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長!
我想問你,不會喝酒,你能會啥?
02
的確是這樣,如果你不會聊天溝通,一個酒場讓你搞的非常的無趣和沉悶。
喝酒,說到底喝的并不是酒,而是一種氛圍、一種感情、一種需求、一種背后的故事。
如果喝酒的目的就是為了喝醉,直接每人發一瓶,“吹”完散伙不就完事了嗎?
為什么還要苦心巴啦的選擇飯店、確定人員范圍、喝什么樣的酒,喝完之后安排什么活動……
這些事兒都不是小事,如果安排不妥當,就不會讓事情事倍功半,花錢搭功夫還不落好。
比如對飯店的選擇,主賓喜歡吃哪一口必須要掌握,或者征求一下意見,這里面第一顯個誠意,第二讓吃者愉快。
如果請的人對海鮮過敏,你定了海鮮店,估計人家會找借口推了,畢竟,找借口不難。
再有就是請了主賓平時不感冒的人,這就比較尷尬了,氣氛不融洽,酒也喝不起興致。
酒桌上的主陪是關鍵,山東人對喝酒的規矩比較講究,有一句順口溜:
主陪靠威望,副陪靠酒量,三陪靠膽量,四陪靠色相。
意思是說主陪必須能夠鎮得主場,要么和主賓地位相當,或者高于主賓,主陪的主要任務不是喝酒,而是說話和調節氛圍。
副陪的主要任務一般是喝酒或者結帳,也是喝酒的“發動機”,社會地位或者年齡一般都低于主陪,帶酒的次數要少于主陪。
三陪更低于副陪,不管能喝不能喝都要敢喝,如果輪到三陪帶酒時,一般就是兩口或者一口干一杯了。
四陪更甚。
喝酒其實是個其樂融融的事兒,畢竟東家花錢賠功夫不是為了制造緊張氣氛,但很多時候在酒桌上要遇到自己不認識的人,對第一次見面的人印象如何,這就牽連到一個“識人”的問題。
有的人給人的感覺是如沐春風、舒適坦然、心口如一、值得交往,這樣的人往往會在后期的交往中成為自己的朋友。
但也有的人素質低下、欲望無窮、只顧自己、信口胡來,這樣的酒場喝的劍拔弩張、冗長無味,最后也是一錘子買賣的事兒。
03
喝酒的確是一種文化,會喝酒的人不但通過酒局辦成事兒,還能通過酒局結交新朋友,而在我們的社會中,朋友多就意味著人脈廣。
朋友也分很多層次,比如關系鐵、關系不錯、一起喝過酒、認識、聽說過。
其中就有一種朋友關系叫“一起喝過酒”,別管熟不熟,一起喝過酒就比沒一起喝過酒顯得近,至少之間有共同的朋友。
酒桌上不能只盯著主要客人,方方面面的客人都要照顧到,既能夠重點突出,又不能厚此薄彼,應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的道理。
酒桌上有些惡習一定要戒除掉,比如:目空一切、唯我獨尊;逢酒必喝、逢喝必醉;滿嘴跑火車,說話不把門;有美女就興奮、沒完沒了勸酒;以自己的酒量要求別人,強勸別人喝酒;喝醉了不回家,在路上惹事生非;酒后開車……等等等等吧。
這些問題的存在說到底考驗了一個人在酒面前能不能保持素質,很多人不沾酒正人君子一枚,一旦三杯酒下了肚,“就不是他了”,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原形畢露。
04
怎樣組織好一次酒場,考驗的是一個人綜合素質,按需求大致可分為:
有求于人的酒場,朋友閑坐的酒場,被人拉去陪酒的酒場,公務接待的酒場,逢年過節的各類聚餐。
但不管哪類酒場,切記一定讓自己成為一個受人喜歡的人。不能為了喝酒而喝酒,首先要弄懂喝酒背后的本質是什么,比如:
為什么喝?跟誰喝?去哪里喝?喝什么酒?喝完以后做什么,其實這些并不難,稍微用點心就可以做到。
你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需要的!
閱讀是一種素養———分享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