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釀酒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自產生之日開始,就受到先民歡迎。人們在飲酒贊酒的時候,總要給所飲的酒起個饒有風趣的雅號或別名。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繹而成,或者根據酒的味道、顏色、功能、作用、濃淡及釀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綽號在民間流傳甚廣,所以在詩詞、小說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詞。這也是中國酒俗文化的一個特色。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探尋一下。
紅友
古人自己釀酒,招待朋友,故稱酒為紅友。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八記載:“常州宜興縣黃土村,東坡南遷北歸,嘗與單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攜酒來餉曰:‘此紅友也。’”“留君且住,喚紅友傳杯,青猨翦燭,伴我夜深語。”清朱彝尊《邁陂塘·答沉融谷即送其游皖口》詞。
釣詩鉤、掃愁帚
古代詩人借酒激發詩興,解憂消愁,故稱酒為“釣詩鉤”、“掃愁帚”。“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斗。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蘇軾《洞庭春色》。
般若湯
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就把酒稱作“般若湯”。蘇軾《東坡志林·道釋》:“僧謂酒為般若湯。“曲肱但作吉祥臥,澆舌惟無般若湯。”謝逸《聞幼盤弟歸喜而有作二首其二》。
流霞、霞液
典故名,典出《論衡校釋》卷七〈道虛〉。項曼都說有仙人拿一杯“流霞”給他喝,幾個月不會餓,后以“流霞”、“霞液”指美酒。“愁人坐狹邪,喜得送流霞。”庾信《衛王贈桑落酒答奉》。
斟
本意為斟酒、飲酒,后引申為酒的代稱,如“便酌”“小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
醑
本意為濾酒去滓,后用作美酒代稱。“借別傾壺醑,臨分贈鞭。”李白《送別》。
黃封
指皇帝所賜的酒,也叫宮酒。《書言故事·酒類》:“御賜酒曰黃封。”“苦戰知君便白羽,倦游憐我憶黃封。”蘇軾《與歐育等六人飲酒》
醴泉侯
對酒的擬人戲稱。《鏡花緣》九七回:“那正面也有一幅對聯,寫的是:‘萬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幾見月當頭。’下面落的款是:“醴泉侯”偶題。”
清圣、濁賢
東漢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時期李昉等撰寫的《太平御覽》引《魏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圣人”。“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贈孟浩然》。
椒漿
即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漿,故稱椒酒為椒漿。“雨過風清洲渚閑,椒漿醉盡迎神還”。唐李嘉祐《夜聞江南人家賽神,因題即事》。
綠蟻、碧蟻
因酒面上浮有綠色泡沫,故以“綠蟻”、“碧蟻”為酒的代稱。“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香蟻、浮蟻
酒的別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蟻而得名。“閑招好客斟香蟻,悶對瓊華詠散鹽。”韋莊《冬日長安感志寄獻虢州崔郎中二韻》。
茅柴
本是對劣質酒的貶稱,后亦成為市沽薄酒的特稱。“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曲蘗
本意指酒母。“憑誰給曲蘗,細酌老江干。”杜甫《歸來》。“曲蘗有毒,安能發性。”蘇軾《濁醪有妙理賦》。
曲道士、曲居士
酒的戲稱。“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陸游《初夏幽居》。“萬事盡還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黃庭堅《雜詩之五》。
曲生
酒的擬人稱謂。唐鄭啟《開天傳信記》載:某日,數十名客人拜訪道士葉法善,談笑間有人想飲酒。忽然一位自稱曲秀才的人高傲的走進來,與諸人談論時詞鋒敏銳。葉法善懷疑他為鬼魅,用劍刺之于階下,化為一瓶美酒。眾人品嘗后揖之曰:“曲生風味,不可忘也。“病來幾與曲生絕,禪榻茶煙雙鬢絲。”陸游《初春懷成都》。
酒的雅號來源于酒的文化,即便如今我們不必再像古人一樣用這些詞交流或創作,但儲備了以上這些酒鬼必備的明語和暗語,我們在喝酒的時候想起,也能增添一份樂趣和談資,說不定喝著喝著就發現自己喝的不是酒,而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