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人類最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釀造葡萄酒的,不過大部分的考古學家認為是在公元前5000年到7000年之間——這可能正是人類第一次在野生葡萄生長的地區定居的時候。
那時的人類不再逐水草而居,學會了儲備夏天生產的糧食在冬天食用。以當時的條件,葡萄在貯藏時很高幾率自然發酵成為酒。通過對葡萄籽化石的分析,一般認為最早釀造葡萄酒發生在外高加索地區,靠近里海和黑海之間,也就是今天的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地區;別看現在那里不怎么地,當年可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圖片來源:wikimedia
曾經雄霸兩河流域的閃族人非常喜歡葡萄酒,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冷兵器時代,不把自己灌醉,誰砍起人來能不要命的?通過貿易和戰爭,閃族人將葡萄酒傳播到了埃及和腓尼基。
埃及人迅速成為葡萄酒的超級熱愛者,而且很快就自給自足的在尼羅河三角洲開始種植葡萄。他們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了葡萄酒的年份和葡萄園,并且在陶罐上刻上了釀酒師的名字。所以,現在的酒標要是溯起源來,還得算是埃及人的發明。
而腓尼基人則是天生的航海家,聚居在今天的黎巴嫩境內,以貿易和殖民立國。他們在整個地中海地區進行貿易活動,并在北非和南歐建立大量的殖民地,同時也帶去了葡萄的種植技術,為今天的葡萄酒帶來更加持久的影響。
隨著腓尼基人的殖民和貿易,處于地中海北岸的希臘人開始接受了葡萄酒。希臘人是如此的熱愛葡萄酒,以至于專門創造了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os)來供大家膜拜。作為西方文明的起源,希臘人有著帝國主義的一切壞毛病,他們熱衷于貿易、戰爭和殖民。
通過一系列環地中海建立的希臘城邦,希臘人成功地把新的適合釀酒的葡萄品種和釀酒技術引進到了法國南部、西班牙、意大利。順便說一句,當時全世界的葡萄酒圣地可絕對不是波爾多——那年代,波爾多還是穿著毛皮的蠻夷混世界的地頭。
而希臘人發現意大利南部種植葡萄如此普及,所以自作主張地把當地命名為“Oenotria”——掌握葡萄種植規律的國家。(這個詞詞源為oinotron,指種植葡萄時插在中間讓葡萄藤攀附的那根棍子,引申為懂得種植葡萄的人,當然你可以認為希臘人在喊意大利人“棒子”)希臘醫生甚至把葡萄酒當做一種藥物。原理大概是酒精有消毒作用,而酒液又可以撫慰心靈,放松身心。
希臘神話中的酒,歡樂、戲劇和狂喜之神狄俄倪索斯(Dionysos),常以赤裸的英俊青年形象出現。被羅馬神話吸收后,成為羅馬人信奉的巴克斯(拉丁語:Bacchus)
隨著希臘文明的衰退,羅馬人登上了歷史舞臺。作為西方文明的輝煌時代,羅馬人創造發揚了光輝的文明,其中當然包括葡萄酒文化。羅馬人歸納了葡萄的栽培技術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并且用手稿記錄了當中的要點。
一旦養成了記錄的習慣,葡萄酒產業的發展頓時飛速起來。很快羅馬人總結出了土壤、方位、坡度、氣候對于葡萄種植的重要性,為后來的葡萄種植提供了基礎。
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歐洲廣泛種植起了葡萄。沒辦法,羅馬大爺們把這玩意當水喝,你不在當地種植,啥都要從羅馬運來,物流成本高不算,路上也不安全,有事沒事的哥特高盧日耳曼眾哥們還來劫個生辰綱,那怎么整啊。
隨著羅馬軍團一路向北,葡萄的種植和釀造也越過了阿爾卑斯山。漸漸地,大爺們發覺征服的地域越來越冷了,冷到很難再種出能夠釀酒的葡萄,偉大的羅馬軍團快要沒酒喝了。哎呀呀,那可是真正要命的事情,是要直接影響戰斗力的大事哦。
當然啦,這種事情怎么會困擾他們的帝國英豪呢,于是凱撒龐培渥大維那群大佬們讓殖民者們沿著交通線(當然,在高速公路出現前,一定是河流)種植葡萄,釀出酒運往北方解決需求。這大概也是為什么很多古老的葡萄酒產地都是沿河建設的原因之一吧。
羅馬時代宴飲用的酒杯,由于沒有底座,需要飲者喝完杯子里的酒之后,才能放下。
大約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羅馬文明快速衰落,日耳曼蠻族攻進羅馬,昔日橫跨三大洲的超級帝國,開始步入風雨飄搖的滅亡之途。
說句題外話,不久前,上海一家著名商學院的讀書會,還專門組織了一次論壇,討論《羅馬人的故事》這本書。立意當然是好,可惜找了兩位嘉賓,一位是熱愛登山的前房產大亨,一位是忙于跑步的前央視名嘴。
裝哥倒是沒有什么不尊重嘉賓的意思,無疑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一等一的人物,不過估計這兩位平時實在夠忙,也未必有時間好好看過那厚厚的十二本書,結果就挑著大家伙愛聽的東西侃了一下午,于是中國的長城成了禁錮壓迫封建專制的象征,而羅馬的大道成了開放民主團結進步的坦途。
說得臺下一群平時也忙得沒時間看書的EMBA們連連點頭,頻頻喝彩。兩位嘉賓有沒有點其他意思,裝哥不知道。不過嘉賓們嘴里代表禁錮壓迫的長城最終幫中華文明抵擋了各種各樣的零星戰火,而修建開放的羅馬大道的帝國卻在476年就崩潰了,令人驕傲的羅馬文明自此衰落,至于歐洲大陸相伴的葡萄酒來說,即將開始的千年中世紀,又會是另一段故事。
(本文原載于新聞晨報紅酒俱樂部,發表時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