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全國白酒產地代表酒,每個地方都能選出當地拳頭品牌,如四川五糧液、貴州茅臺、安徽古井貢酒等,但作為白酒產銷大省的山東,卻“選不出”代表酒。
眾所周知,山東是釀酒大省,但不是釀酒強省。雖然是山東各市各縣酒廠很多,但這些酒廠銷售范圍有限,且各有各的強勢銷售區域,因此山東本地人很難選出能代表山東的本地酒。
近幾年隨著山東某些白酒品牌頻頻出圈,外地酒友總結性地列舉了十款,大概能代表山東的美酒,即“景芝酒、孔府家酒、趵突泉酒、古貝春酒、浮來春酒、扳倒井酒、景陽岡酒、蘭陵酒、黃河龍酒、花冠酒”等山東十大名酒。
奇怪的是,這些所謂“山東十大名酒”,在全國基本上名氣都不算大。難道山東產不出全國名酒?其實不然,在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宏觀經濟進入轉型期,山東白酒異軍突起,成為當時中國白酒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當時,曾憑借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等榮譽,連續八年出口量雄居全國第一是孔府家酒,借勢《北京人在紐約》制作了一則《想家篇》廣告,在全國“一夜成名”。當時提到山東酒,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孔府家酒,而“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廣告詞至今耳熟能詳。
孔府家酒的套路給全體魯酒企業們打了一針雞血,彼時,孔府宴酒、秦池酒,以及泰山、蘭陵、景芝、孔府家、趵突泉、古貝春、扳倒井、瑯琊臺等“魯酒八大金剛”風光無限。為何如今,魯酒不復往日輝煌,甚至一款代表酒有難以選出?或許與多數山東酒廠選擇走捷徑有關。
乘上90年代大眾媒體崛起的東風,山東酒迎來了銷量暴漲時期,但在眾多酒企“拼內功”的時候,部分山東酒廠選擇“走捷徑”瘋狂外購川酒。當作為魯酒代表的秦池,被《經濟報》曝光其基地每年只能生產3000噸原酒,其余靠“勾兌”川酒的事情曝光后,連帶著對于媒體公關了解還不夠清晰地魯酒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說實在的,關于“勾兌”事情,山東酒挺冤的。“勾兌”本是行業術語,卻被不明究里的業外人理解成了“造假酒”,以至于頂多酒質改變的山東酒,被傳謠成“假酒”冤枉了多年。
與此同時,經過五屆全國酒評會選出來的四大名酒、八大名酒、十七大名酒各自發展壯大,甚至開始入侵山東。當時的山東人性格豪爽敢于創新、嘗新,對本土品牌缺乏“忠誠度”(這里不是貶義,不要誤會),對外來文化、習俗、新鮮事物接受度高,以至于茅臺、五糧液、洋河等外來酒,很容易在山東落地開花。
周邊白酒品牌及外來戶的擠壓,以及山東人對嘗新的主觀性等,都讓山東本土白酒品牌難以做大做強。除此之外,山東酒企也有其他省份酒企有的“毛病”,即內卷、內戰嚴重,沒有一致對外,加上當時的頭部白酒品牌,出現品牌戰略誤判,錯過名酒向高端酒升級的好時機,自此山東酒慢慢從“全國名酒”退回山東,變成只有本地人熟悉的“本地名酒”。
時至今日,以目前山東600億元白酒市場規模計算,山東白酒市場約五分之四被省外品牌占據,所有魯酒品牌加在一起僅占五分之一左右。如何在山東家門口市場深度夯實魯酒品牌占有率,是魯酒最大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