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代表中國稱得上國酒呢?貴州人可能要說是茅臺,浙江人,四川人,山西人肯定堅決不答應,其實論歷史呢,白酒根本稱不上國酒。從清朝才開始,直到民國,國人喝的主流都是黃酒,古書古詩里邊指的酒都是黃酒,李白斗酒十百篇,武十八碗酒后打虎,不是酒量好,而是度數低。中國黃酒有世界上最好的半糖化,半酒化技術,歐洲人至今都沒掌握,但黃酒如今已經退居小眾,從國酒變成了江浙的地方酒。最有名的古越龍山,市值只有茅臺的1/300。
而對于“國酒”這個商標,茅臺從2001年開始,就申請了九次國酒商標,一直屢敗屢戰,直到2012年終于通過了工商初審,但一票同行跳出來反對,其中最兇的不是四川的五糧液,而是山西的汾酒,
汾酒提出的理由有三點。
第一、論輩分,你得叫我爺爺
汾酒自稱歷史長達4000年,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就成為了宮廷御酒。而在200年前,山西鹽商到了邊遠的貴州經商,用貴州當地的水,玉米和大麥,采用汾酒的釀制方法造酒,這就成了茅臺。
第二、論榮譽,我比你大
有個故事說,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茅臺參展,無人問津。工作人員機智的把壇子摔碎,酒香四溢,所以榮獲了金獎。可汾酒考證下來說,那次茅臺,你拿的其實是銀質獎章,真正獲得金獎的是我汾酒。
第三、論履歷,你的故事是搶我的
茅臺總是宣稱登上過1949年開國大典的國宴,所以叫國酒,可實際上呢,遵義到1950年2月才解放,開國大典的時候,根本不可能向北京供酒,開國大典其實用的是我大汾酒。
汾酒說的這些呢基本都有理有據,而且建國之后呢,一直是汾酒更牛。80年代中期,它占據了高端市場的一半以上份額,但90年代之后,因為不善經營,汾酒很快被市場化,被五糧液和茅臺超越,淪為了二線品牌,沒落的貴族遇上了爆發戶,打是打不過了,但是要講歷史故事,我還不如你的話,那就太沒面了吧。
另一家反對茅臺國酒的當然是五糧液,90年代汾酒沒落之后,率先成為新老大的是五糧液,98年五糧液的酒,賣得比茅臺還貴,利潤是茅臺的四倍,1990年,獲得首屆中國十大“馳名商標”,2003 五糧液股份公司榮獲中國“全國質量管理獎”,2004年度全國市場同類產品銷量第一,但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啊,為了搶占更多的市場,五糧液弄了上千個子品牌和一大堆的營銷公司,占了市場但壞了口碑拉低了利潤,他還三心二意地做起了醫藥、汽車、房地產。
2005年起,作著作著的五糧液突然發現利潤、市值、酒價,一個個都被茅臺反超了,眼看著國酒這兩個字也要被茅臺獨占成商標,五糧液坐不住了,他與汾酒、劍南春、郎酒等結盟,上告有關部門,終于打碎了對方的小算盤,國酒兩個字誰都不能用于宣傳。
我得不到的誰都別想得到,爭搶國酒兩個字,不只是占個名字的便宜,2014年五糧液每100塊錢的酒里面含了21塊錢的銷售費用,而茅臺只有不到五塊錢,一個好故事,能省下多少廣告費,就連說茅臺故事造假的汾酒其實也是個高手。
汾酒產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宣傳語用的是杜牧的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但實際上,歷史學家考證杜牧說的杏花村不在山西,而是在安徽。故事真不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信了。
而劍南春,號稱盛唐宮廷御用酒,但根據記載,掐著指頭算算,他們家的釀酒技術從戰國中期就已經開始了,釀酒的高光時刻更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時期被頒發榮譽。曾經也是長期穩坐中國的高端白酒的
寶座,被酒友高度認可,,而劍南春這樣的一個老名酒,它的開瓶率可以說是名酒里面最高的,它也是咱們老百姓都認可的一款酒。自然對于茅臺酒的這一騷操作,氣得牙癢癢。
說到底,那一瓶酒里面裝的是不值錢的水和酒精,真正值錢的是那些真真假假的故事和我們中國人的面子。而且據報道,從6月29日起,“國酒茅臺”商標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這意味著,自此以后,茅臺不再是“國酒茅臺”,而只有“貴州茅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