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今天我喝的酒味道怎么跟過去不一樣呢?
憑著多年喝酒的經驗,今天來聊聊為什么每次喝酒的味覺口感會有不同。
第一,心理因素。
從來沒有好喝的白酒,白酒的味道綜合了酸甜苦辣,在情緒的加持下,可以讓辛辣的更加辛辣,甘甜的更加甘甜,苦澀的更加苦澀。情緒可以影響一切口感,開心的時候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了一杯又一杯,傷心的時候酒入愁腸,滴滴化作相思淚。不穩定的情緒既可以讓一杯酒變得甘甜爽口,也可以讓同樣的一杯酒變得苦澀辛辣難以下咽。
經常有人說,茅臺就是好喝,這就好像在說依云比娃哈哈好喝,同樣的一張山東大煎餅放到神州四海的餐桌上跟蹲在馬路邊吃味道就是不一樣。
為什么?這是金錢的味道,所以茅臺800塊錢一瓶的時候賣不動,3000塊錢一瓶的時候一瓶難求。那些原本不喝茅臺的人,也開始愛上了3000塊錢的滋味。
第二,身體因素。
同樣是喝酒,一個人今天身體好了,可能會多喝幾杯,狀態不好的時候可能一杯也咽不下。這就像我們饑餓的時候,饅頭兌老干媽都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在吃飽了后,即便是面對山珍海味,也難以下咽。對于喝酒來說,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身體因素好的時候,酒量不但會變大,而且不管什么酒都會好入喉。這就是有人為什么年紀大了酒量弱了,那是因為身體素質不如從前了,代謝差、分解差,自然酒量也就弱了,我們也很難想象一個病人還能擁有跟平時一樣的酒量。
當你覺得身體不允許喝酒的時候,再好喝的酒,也會產生抵觸心理,那自然味道就變了。
第三,生產因素。
同樣都是茅臺酒,這個月的和上個月的都不會是同樣的口感,就像同一家饅頭店的饅頭也會有不同的味道是一樣的,數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充分說明,無論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種東西存在于世界上。對于白酒的生產灌裝來說也是如此,作為有著復雜香氣成分的白酒,每一種不起眼的因素在生產中都可能導致酒的口感發生變化,比如溫度、濕度、糧食、水,甚至是瓶子。
所以即便是刨除身體和情緒因素,也沒有人能找到口感完全相同的兩瓶白酒,甚至同一瓶白酒每天的口感都有不同。
第四,儲存因素。
一瓶酒因為儲存環境的變化,的確會隨著發生千變萬化,溫度、濕度甚至環境的味道都會影響酒的口感。在老酒當中,很多因為儲存不當,比如長期儲存在潮濕的地下室內,就會使得白酒口感中有濃郁的霉味,那就是環境因素造成的。還有人說某瓶酒喝著會有塑化劑的味道,那不是塑化劑,塑化劑本身無色無味,那可能是你保存的時候使用了塑料材質纏住了瓶口,也可能是多次開啟塑料瓶蓋造成的口感變化,而且這是比較常見的味道。
第五,氣候因素。
對于瓶儲酒來說,最常見的口感影響因素就是溫度。在東北的冬天,你從后備箱里拿出一瓶白酒,冰冷的瓶身內藏著的就不是常溫下的酒,你可能倒不出來,也可能倒出來的是渾濁的酒水,可能還有你認為不可知的物質。比如高級脂肪酸乙酯在遇冷時就會從酒中析出呈現白色絮狀形態。不僅如此,低溫下脂類還會出現不同的結晶形態,比如棕櫚酸乙酯就會結晶成為白色牛毛針狀形態,這些析出結晶的脂類互相交織在一起,便成了我們肉眼看到的絮狀物了。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濃香型白酒》GB/T10781.1-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專門釋疑,當溫度低于10℃以下時,允許出現白色絮狀沉淀物或失光,10℃以上應恢復正常。因為構成酒體風味特征的眾多香味物質,在溫度較低時會出現失光渾濁現象;當酒溫上升至10℃以上時又呈現透明。這一特殊可逆現象是中國傳統固態發酵白酒的特色,也是高級酯類物質的物理狀態變化。
而氣溫過高也會影響白酒口感,比如零上三十多度的夏天把醬香型白酒放進后備箱三個小時后,再好的酒也會有酸澀感。同樣的,這是因為溫度影響了白酒內的香氣組成成分。
第六,餐飲習慣。
白酒的香型分布有著很明顯的地域特點,比如北京山西的清香型、山東的芝麻香型、貴州的醬香型、四川的濃香型、廣西的米香型……這與當地的飲食習慣有著一定的關聯,同樣,一瓶酒再配以不同的餐食,就會發生不同的口感變化。當你吃了一大口青蘿卜,和你吃了一大口花生米后再去喝酒,口感會有明顯的不同。吃了花生米喝二鍋頭,可能就有茅臺味,吃了青蘿卜再去喝茅臺,可能就是黃連味。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若干的影響因素,不一一舉例。
總的來說,影響一瓶酒口感的因素比較多且復雜,尤其是個人狀態因素往往是主流原因。對于白酒來說,個人以為并沒有絕對的口感標準,也沒有什么這個味道對,那個味道就不對。
你能說全聚德的烤鴨味道就是對的,便宜坊的味道就是錯的嗎?
喝得起的酒,味道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