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有很多種香型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我今天只講醬香型白酒,如果你問我為什么?因為國家標準明確規定醬香型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質,需以高粱、小麥、水等為原料,經傳統固態法發酵制成,并對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和儲存等均有詳細規定。所以我覺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下面就和大家介紹一下釀造工藝。
1.——高溫制曲
可謂端午制曲,重陽下沙。高溫制曲工藝是大曲醬香白酒釀制所獨有的制曲方式。曲料(以小麥為主)被制成一塊塊的曲塊,入倉發酵,其溫度逐漸上升到60℃以上,先經過發酵,再經過幾個月以上貯存才能使用。其酒曲發酵時間之長,溫度之高,在白酒生產中首屈一指。
2.——下沙
“沙”的意思是指茅臺鎮當地及周邊的高粱。第一次投料生產的過程,就是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中所謂“下沙”。“下沙”的第一步,是“潤沙”,即用100℃左右的開水,將高粱清洗幾遍,可以讓高粱吸水。
3.——蒸煮
將高粱上蒸煮大約兩個小時。高粱不能蒸煮太熟,也不能太嫩。蒸煮好的高粱,要散在地上“攤涼”,由工人用木鏟不停地翻開,溫度降至35℃左右開始加曲
。高粱與酒曲的總體比例為1∶1,但是酒曲要分8次加入,每次加的數量都不一樣,平均為高粱的10%上下。第一次加曲攪拌后,再進行“收堆”發酵,即將酒糟堆成一個一米多高的圓錐。第一次發酵完成后,把酒曲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窖期”。一個月后,窖坑打開,開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繼續上甑蒸煮。攤涼后加入曲藥,收堆發酵,然后重新下窖。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度過一個月左右的窖期,開始第三次蒸煮。時間到了12月—次年1月,這才開始進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
4.——取酒
第七次酒取完后,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廠才開始“丟糟”。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稱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為“小回酒”,第七次得到的酒為“追糟酒”。
5.——入庫貯存
蒸餾所得的各種類型的原酒,要分開貯存容器中,并存放在避光密封處,存放的地點最好是地下,因為地下是溫度變化不大的環境,基本保持常溫;用天然的溶洞進行儲藏,可以促使醬酒的發酵更加的醇美,經過三年陳化使酒味醇和,綿柔。
6.——勾兌
貯存3年的原酒,先勾兌出小樣,后放大調合,再貯存一年,經理化檢測和品評合格后,才能包裝出廠。一瓶地道的醬香基酒的生產至少需要3年以上,再用20年老酒勾調。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勾兌是醬香新酒和醬香老酒的同質勾兌,而不是酒精和酒勾兌更不是水和酒勾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