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有著最龐大的消費群體,也有著繁復的工藝和多樣的品類。白酒本來是沒有香型的,喝得多了便有了香型。從四大名酒開始、八大、十三大等等等,香型逐漸細分到各個地區各種白酒上,于是乎,百花齊放的白酒時代就來了。今天,咱就來聊一聊白酒香型的劃分和成長,看看是如何出了這么多香型的白酒。
白酒本無香型,喝得多了便有了香型
白酒本無香型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之前,中國的蒸餾酒基本上都叫白酒,甭管是山西汾酒還是陜西西鳳,瀘州老窖還是貴州茅臺,反正都是酒,到了桌子上就是喝的,沒有人去管它是什么類型,只要喝的慣就喝,喝不慣換一個喝。當然,多數情況下,當時的白酒主要的消費群體還都是當地人。也就是說,當時白酒的地域性很強,這種影響到今日還是沒有消除,很多人還是只認本地產的白酒,而對外地的白酒要么喝不慣,要么嗤之以鼻。
喝得多了便有了香型
遙想當年第一屆酒評會,當時評選酒類的時候白酒是一個類別,另外還有葡萄酒、黃酒等。而品評白酒是按照市場的品牌名氣和銷量這些大體數據來的,因此第一屆酒評會上評出來的白酒名酒包括山西汾酒、瀘州老窖、貴州茅臺和陜西西鳳。
到了第二次酒評會,做了一定的優化,在白酒的品評上雖然還是沒有香型劃分,但是這一次采用盲品按照色香味來評級,評選出八大名酒。但是這其中存在一個問題,僅僅按照色香味來評選,會導致香氣比較突出,爆香的濃香型白酒有較大的優勢。而突出一清到底和醬香幽雅的清香和醬香就處于劣勢,故而第二次酒評會中的名酒,濃香就占了四席。
于是在第三屆酒評會上,才開始設定了四大基礎香型,并且將白酒按照高低度、大小曲等來分類品評。本次的酒評會基本上能夠保證了各個香型白酒的基本風格,而不單單收到香氣的影響。自此,白酒逐步出現了香型劃分,隨著不斷進行行業整頓和規范,白酒才有了今日百家爭鳴的景象,每種香型都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