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情況?老一輩人喝酒總喜歡燙一下,而現在的年輕人喝酒卻極少有這樣做的。
記憶里外公就非常喜歡燙酒喝,可能那是他專屬的儀式感,每次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候,就會讓我外婆給他弄盤花生米,或者是弄一盤外婆自己做的醬豆,他自己一喝就是一下午。
我一直以為他的燙酒壺是黃褐色,后來外婆告訴我這燙酒壺其實是白色的,還笑說外公都用的“包漿”了,外公當時的心情應該是很不錯,笑瞇瞇的說要把這燙酒壺傳給我。
后來我也像外公一樣高興或者難受的時候喜歡喝上兩杯,卻是更愛冷酒的那種刺激感。
如今的天是漸漸地冷了,前幾天朋友找我喝酒,他也把酒燙了一下,喝酒這么多年還真不知道燙一下的作用如何。于是問朋友,難道燙過的酒更好喝?朋友答,燙過的酒就是更好喝。
其中的原理:白酒在釀造的過程中會產生乙醇、甲醇、甲醛、乙醛和各種微量酯,新酒基本會帶有雜味,陳化后的老酒則會好很多,因為長期的存放可以使一些低沸點物質揮發掉。
白酒加熱也是類似的原理,像白酒里的甲醛沸點就比較低,加熱后基本都揮發了。另外乙醛通過加熱也會大量揮發掉,乙醛是酒辛辣味的主要元素,加熱后酒感會更舒順。
我問朋友,既然加熱有這么多的好處,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卻很少燙酒呢?只有一些老一輩的人還在堅持燙酒,我朋友聽后笑了笑說,這原因確實有很多:
其一:年輕人大多嫌麻煩。有這會時間覺得不如多刷幾個短視頻,連長篇大論的文字都沒有耐心看完,沒有多少人能做到安安靜靜的燙壺酒來喝。
其二:一些新工藝白酒燙了并不好喝。現在市場上存在一些的香精勾兌酒,很多年輕的酒友根本就分不出來哪些是這種酒。
這種酒燙過之后口感并不好,那些調味的物質本就不是通過釀制得來的,而是后期添加的,這一加熱,香味物質都揮發得差不多了,因而這種酒燙后味道確實不好。
所以這燙酒需要燙純糧酒才行。
其三:釀酒的工藝在逐漸完善。以前的釀酒工藝還不夠完善,許多技術還不到位,現在的釀酒工藝更成熟了。
像酒里的雜質在酒廠里就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處理掉了,并且很多的酒都是陳放好幾年之后才出廠的。
就像貴州的這款木臺厚道酒,朋友說這款酒算是他近兩年的最愛了,是一款大曲坤沙醬酒。此酒的產地與茅臺廠在一個地方,兩個酒廠的距離也非常近,還是馮小寧主持釀制的。
看我不解,于是他解釋說,我不常喝醬酒估計不知道,馮小寧因為技藝好在醬酒圈十分出名,她曾在茅臺廠深研30余年,還是“醬酒之父”李興發的弟子。
都說名師出高徒,馮小寧確實技藝好,被酒圈人稱之為“茅臺八仙之一”,還是國家級的評酒師。
這款酒受她的影響,在釀制方式和原料選擇以及后期的儲藏上都與茅臺廠的要求一般無二。
酒體的風味也帶有茅味兒,因而還被當地的酒友稱之為“小茅臺”,并且作為大曲坤沙酒他的價格也比較平易近人。
此酒都是釀好后在酒廠儲存5年以上才流入市場的,因而酒里的雜質在儲存的過程中,已經基本揮發完全,酒不需要燙,酒質就非常不錯了。
除了文中提到的這3點原因之外,還有哪些筆者沒有提到的原因呢?歡迎酒友們在評論區分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