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家酒評內容中心 鞏星
縱觀中國歷史,酒與名人的憂樂相伴,名人的悲喜與酒相依。美酒是他們快樂的興奮劑,美酒也酒是他們悲傷的忘憂水。不少歷史事件和酒掛鉤,不少詩文描寫酒,靈感源自酒,名人與結緣,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名人酒文化”。
善用“酒”,政治家方成大事
酒文化在中國千百年來相沿不衰的原因,不僅是帶給人們以口欲的滿足,而且還具備了很多其他的社會職能,用酒當道具與政治掛鉤,實現目的不在少數,成也靠酒敗也因酒,權力之爭、軍事謀略等大都與酒有著密切的關聯。
1、呂不韋以酒成事
呂不韋在趙國邯鄲經商,偶然遇到被當作人質的秦國公子子楚,他覺得奇貨可居,便擬定了用三局“酒”拿下他的方案。
第一局,呂不韋與看管子楚的趙國公孫乾共飲,趁著公孫乾上茅房的機會,呂不韋低聲問子楚:“子欲歸秦乎?”一句話就把子楚問出了眼淚,通過酒這種媒介,呂不韋與子楚得以相見。第二局,呂不韋咸陽往見秦太子和華陽夫人,游說二人納子楚為嗣,又通過奇珍玩好和酒席交往,成其媾通秦國華陽夫人大事。第三局,呂不韋再次請公孫乾和子楚來家飲酒,酒至半酣,請趙姬與子楚相見,趙姬捧酒勸飲,子楚不能自持,酒又促成獻姬之謀實現。
呂不韋是借助于酒與子楚相見溝通、達成共識的,又借助于酒以及奇珍玩好而和華陽夫人交好,他又借助于酒促進了獻姬謀的實現,最后又借助于酒灌醉了公孫乾將子楚、趙姬和贏政帶回秦國。可以說,是酒幫助呂不韋干成了大事,直至做到丞相。
2、越王勾踐用酒大敗吳國
提起勾踐,人們肯定要和“臥薪嘗膽”相聯系,然而僅僅是臥薪嘗膽是沒有用的,勾踐回國之后開始大力發展,以身作則鼓勵勤勞之風。按照“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大略,勾踐下令鼓勵人民生育。國家底子薄沒錢咋辦?他在吃食上作文章,想出用酒獎勵多生多育者的絕招。
他積極鼓勵生育,生男孩賞兩壺酒一條狗,生女孩賞兩壺酒一只豬。此招果見真效,國力隨人力增長而增長,越王勾踐決定親自率兵伐吳。出師之前,越中父老向勾踐獻美酒,勾踐舍不得獨飲,便命人將酒倒在河的上游,與將士一起迎流共飲,大家痛飲過后士氣大振,舉國人民都愿意為之死戰,所以這只軍隊可以以一敵百、所向披靡。
3、曹植因酒失父寵
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臺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臺為賦”,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臺賦》。曹操看后,贊賞不止。當時曹植只有19歲,一向重視人才的曹操產生了要打破“立長不立幼”的老規矩的念頭,要將其王位交給這個文武全才的兒子曹植。因此曹操對曹植特別寵愛,并多次向身邊的人表示“吾欲立為嗣”。
帶兵出征是掌握軍權的象征,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征兆。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帶兵出征。結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讓曹植帶兵的決定,失望至極的曹操自此對曹植的期待也越來越少。
詩中有酒,酒中有詩,文人與酒密不可分
酒作為一種集精神與身體雙重刺激的神奇飲物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其獨有的一角,是不少創作的靈感催化劑,酒就如血液一般在中國文化的脈絡里涓涓流淌,在中國文學史上,許多詩人以酒釀詩、以詩歌酒,借酒喻理,意在酒外,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1、李白:和酒聯系最緊密的文人
李白人稱為“酒星魂”、“酒圣”、“酒仙”。大約沒有別的哪個文人與酒的關系之親密和嗜酒的名望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論的。只需翻翻李白的詩集,就不難發現他的生活中,簡直無處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說的:“李白真能夠說是生于酒而死于酒。”關于他的死,還有種種不同的傳說,大約都與飲酒有關。其中最富于浪漫主義情調的是說他醉后到采石礬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2、歐陽修:醉翁之名家喻戶曉
宋代詩人歐陽修,一生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詩文中亦有不少關于酒的描寫。一首《漁家傲》中采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劃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的生活帶來的美好。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時,就飲酒一杯。
宋仁宗慶歷五年,歐陽修遭誣被貶官到滁州做太守。一日來到瑯琊,與一老者開懷暢談結為知己,并在半山腰修一涼亭,常常與友人在此飲酒賦詩或借酒澆愁,并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記》,成為眾人皆知的醉翁。
3、蘇軾:帶酒的詩作九百多首
蘇軾一生不得志,仕途坎坷,不能一展所長。在新黨舊黨的黨爭中,兜兜轉轉,被貶去了很多地方。據統計,蘇軾有多達92首的詩詞是關于酒的,而篇中帶酒的更有九百多首。
蘇軾不僅愛飲酒,更親自釀酒,其中耳熟能詳的有“東坡蜜酒”和“真一酒”。他還改進了許多酒的配方,比如天門冬酒、桂酒、萬家春酒、羅浮春酒等酒種都有過蘇軾的“手筆”。回蘇軾的一生,可謂在文學,書畫方面登峰造極,而其詩詞和書畫上的名篇,無不在其飲酒之后,可以“把酒問青天”,也可以“十年生死兩茫茫”,更可以“一蓑風雨任平生”。
名人與名酒的淵源
不少知名酒品牌早已在歷史長河中沉淀許久,能發展至今,和歷史上名人的“扶持”密不可分,沒有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少了歷史和文化層面上的深刻意義,或許這些品牌也不會流傳至今,仍舊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1、李白命名白云邊
白云邊這一品牌源于我國素有“詩仙”、“酒仙”之稱的李白的一首詩。公元759年,李白攜族弟李曄、友人賈至秋游洞庭,溯江而上,夜泊湖口(今松滋市境內),攬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之景,暢飲當地佳釀,即興寫下“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這一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句。白云邊由此而得名。現在,白云邊酒是全國兼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集茅臺醬香、滬州老窖濃香、汾酒清香于一體,系獨創出的一種“兼香型”白酒。
2、乾隆南巡成就洋河佳話
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在宿遷停駐期間,乾隆考察風土民情,巡視河道堤壩。地方官員進貢洋河酒、車輪餅等特產,供乾隆及隨行大臣享用。臨行時,乾隆特命官員將洋河酒和車輪餅帶上龍舟,供南下沿途飲用。
1757年乾隆奉皇太后起鑾出京,開始第二次南巡。再次路過宿遷,乾隆留宿行宮,特意點飲洋河酒,并留下“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贊譽,并親賜洋河酒為皇室貢品。從乾隆朝開始,洋河酒便成為了清皇室的上品佳釀,伴隨著一代又一代帝王。經乾隆提攜封為“御酒”,至清光緒年間,據統計,洋河鎮酒坊多達27家,省內外70多名釀酒師云集于此,洋河釀酒達到空前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