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雖好,但其發展的進程都是伴隨禁酒一路走來的,這其中有官禁,也有民禁。主流的禁酒自然是政府的官禁,民禁都是自發的自愿的。繼續以元代作為劃分點來作以區分描述,因為元代之前的禁酒是禁黃酒,元代之后才有了禁白酒之說。
(搜索微信公眾號:北方黃酒)
區分這些緣由,可以大致區分如此:
(著名的酒器,犀牛尊)
亂政誤國:
防止沈湎于酒,傷德敗性,引來殺身之禍,禁止百官酒后狂言,議論朝政。這點主要針對歷史王朝的統治者或權貴階層本身而言。
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傳"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戰國策·魏策二》)。實證明夏禹的預見是正確的,夏商的兩代末君都是因為酒而引來殺身之禍而導致亡國,也或說著書者是一位反對飲酒之人,故而將個人觀點以無從查起記錄的遠古帝王來表達。
(考古出土的青銅器)
從史料記載及出土的大量酒器來看,夏商二代統治者飲酒的風氣十分盛行。夏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最后被商湯放逐。商代貴族的飲酒風氣并未收斂,反而越演越烈。出土的酒器不僅數量多,種類繁,而且其制作巧奪天工,堪稱世界之最,這充分說明統治者是如何的沈緬于酒,有興趣的可以前往陜西省寶雞的青銅博物館觀看。
西漢前期實行"禁群飲"的制度,相國蕭何制定的律令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史記·文帝本紀》文穎注)。這大概是西漢初,新王朝剛剛建立,統治者為杜絕反對勢力聚眾鬧事,故有此規定。禁群飲,這實際上是根據《酒誥》而制定的。
漢代以后,無論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皆有酒禁,畢竟因酒荒政的惡例數不勝數。
青銅云紋銅禁(河南博物館)
亂軍廢戰:
古代農業封建王朝的更替,多以戰爭始終,軍隊作戰因酒而敗的例子亦不在少數。雖然影視劇作品中戰前因酒,犒軍飲酒的畫面比比皆是,但喝過酒的都應該知道酒后能做什么是最清楚的,被說戰爭,就是今天的酒后駕車,確實是應該嚴令禁止的。所以在歷代的更替戰爭中,凡是軍紀嚴明者多勝多敗少,這其中就有軍中禁酒的軍令的作用。
據研究商代的貴族們因長期用含有錫的青銅器的飲酒,造成慢性中毒,致使戰斗力下降,商代的滅亡被普遍認為酗酒成風是其重要的原因。
由于商紂王亡于“酒池肉林”,新建立的周朝格外重視禁酒,也就不足為奇。據史書記載,《酒誥》發布以后,確實起到了很大的成效。“成王以下,天子無甘酒之失,卿士無酣歌之愆”,從上到下嚴守禁令,果然消除了酒害。然而,時間一久,人們還是經不住誘惑,又開始狂飲濫醉起來。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王公貴族“為長夜飲”者已屢見不鮮。齊桓公一向勵精圖治,有一次居然也喝酒喝到丟失了帽子,因此只好“三日不朝”。楚恭王與晉戰于鄢而敗,想召大司馬子反商議整軍再戰,哪知這個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卻醉得不省人事,楚恭王只好長嘆“天敗我也”,班師回朝,處死了子反。
酒觴(北方黃酒“君子觴”是指士大夫對好酒的美稱)
漢朝開國第一宰相蕭何制定律令:“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但他的繼承者曹參由于奉行“垂拱而治”的原則,整日整夜在自己家后園里與下級官吏們喝酒喧鬧,蕭何的禁酒令也就不了了之,而漢代酒風之盛也由此濫觴。到了漢末,當清醒的政治頭腦又變得極端重要時,杰出的政治家們又開始重視禁酒,例如諸葛亮禁酒便卓有成效,“諸葛治蜀,路無醉人”。
過量飲酒,貽害無窮,無論史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