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蟲鳴鳥語,這一切盡可在傳統古琴的音律中找到蹤跡。這一傳承三千余年的華夏藝術瑰寶,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古琴大師的守護,李祥霆便是其中的一位。
15歲時,李祥霆通過收音機與古琴初次邂逅,被深深打動的他從此愛上了古琴藝術。靠著鄰家木匠的幫忙,他仿照書本上僅有的圖片資料,制作出自己的第一張古琴,還曾和同學一道合奏《關山月》。盡管曲調、手法均略顯稚嫩,點滴的進步仍激勵著他叩開古琴藝術殿堂的大門,他對古琴的摯愛打動了古琴大師查阜西,并如愿進入查先生門下。一年后,他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得到吳景略等幾位古琴大師的悉心指導,1963年畢業后又留校任教。此后,他不斷將古琴特色與時代風貌相結合,創作出《三峽船歌》、《風雪筑路》等一批經典作品,推動古琴藝術盡快回歸公眾視野。
觸類旁通是李祥霆對待藝術的態度。除了對古琴的苦心鉆研,他還涉獵書法、詩詞等藝術門類,對古典和現代音樂流派兼收并蓄,成就了極高的藝術造詣。1982年,李祥霆在英國達拉姆東方音樂節舉辦古琴史上首次獨奏會,技驚四座,推動千年古琴文化走向世界。他還開展古琴即興演奏研究,被公認為中國古琴即興演奏第一人。
2009年,李祥霆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古琴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著的、成熟的音樂藝術,只要是有利于古琴發展和傳播的事,我都可以做。”時至今日,李祥霆仍活躍在舞臺與講臺上,致力于古琴藝術的推廣和傳播,不僅在國內“桃李滿天下”,還培養出眾多海外學子。在他看來,守護華夏音韻之美與古琴文化,是值得為之奉獻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