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尋的酒吧 微信公眾號(ID:lixundejiuba)
這些天,筆者一直在想一個問題:1979,對我們具體的每個人,到底有什么意義?就在家里找,看有沒有1979年留下的東西,一找才發現,家具、服裝、鍋碗瓢盆什么的,什么都沒有留下。四十年過去了,父母已去世多年,筆者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期間還搬過多次家,過去的很多物件都沒有了。
想想也是,1979年,筆者才是15歲的少年,沒有屬于自己擁有的一個能夠永久存在的東西,想來想去們還是找找書吧,筆者平生最愛讀書,中學時期的不少書也沒有扔掉,一番翻箱倒柜后,還真找到了一本當時的生物學教材,還有一套《數學習題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兩三年間印了55萬冊,可見當時的學習氣氛是多么濃厚。
此外,還找到了一本《中學生作文講評》第二冊,該書第一冊出版于1978年,第二冊雖出版于1980年,收在書中的作文卻是1979年寫的,這一點在該書的前言里就交代清楚了,前言里還有這么一段話:
“這一年中,通過實踐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學習,反映在作文教學上,‘四人幫’幫風影響造成的假話、空話和套話基本上得到了糾正,作文的題材廣泛,反映了社會實際生活,即使寫了一些釣魚、斗蟋蟀等‘瑣事’,也不是不說是思想解放的結果。”
筆者翻了翻幾篇里面的作文,發現挺有意思,也確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實際生活。下面摘出三篇文章,附圖如下:
以上這篇《童年》是初一學生朱蓓蓓同學寫的,回憶了自己的父母本是科研人員,文革期間被下放到農場勞動,父親在心情苦悶的時候,學會了抽煙喝酒;此外,她這么小的一個孩子,也經歷了大批判,有一次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勸他們好好學習,卻被一位小同學說成是“放毒”。應該說,文章中寫的這樣的細節,是那個時代比較實際的情況,很寫實,沒什么夸張的成分。
以上這篇《海》,小作者從自然的大海,聯想到知識的海洋,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反映,非常真實,筆者當時也是一名初中生,對此文深有共鳴,當時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對科學那種比較純潔的幻想,和現在人們所說的“不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的狀態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以上這篇《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嗎?》,批判的是當時社會上那些穿著喇叭褲、提著錄音機的時尚青年,當時學校里很多老師就持這樣的價值導向,導致了孩子們也這樣去想問題和寫文章。現在看來,那些所謂的奇裝異服,也是思想解放的一部分。思想解放,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難,有一個曲折的過程,直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落實。流行的就是高尚的嗎?這樣的提問,反映了我們在接受新事物之前所發生的曲折和小沖突。
花了不少時間,筆者在自己手邊,也就找到了這么幾樣東西,可以作為歷史的文物,讓自己回想起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特質。這個事情同時提醒筆者:我們總得留下點什么,可供未來回憶!生活的節奏太快,人們在淘汰舊事物的時候,往往不假思索,但等到幾十年過去,自己有點兒歷史感了,想找到當年的歷史痕跡,卻發現找不到了,比如筆者過去用過的糧票、布票、車票,現在都找不到了,想給未來的孩子們講自己曾經用過糧票,卻一個實物都拿不出來,連一個簡單的家庭歷史知識教育,都做不到了。
上述情況促使筆者馬上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自己定制的“1979”這款白酒,筆者原來買了兩箱,現在決定咬牙再買上十箱。這款酒,是我們為了紀念改革開放和對越自衛還擊戰而定制的,當初是從這么一個宏大題材在考慮問題,現在筆者將它與自己的個人經歷聯系了起來,決定存一些酒,從現在開始,為未來留下一點可供紀念的東西,至少可以和有共同經歷或者共同想法的朋友互相交流:1979,你留下了哪些記憶、哪些實物?
筆者不是搞收藏的,也不想做什么收藏,只是覺得一個家庭一個人,在他短短的不到百年的人生中,他多少得留下點東西,留下的東西總是有意義的,或供自己回憶,或在給孩子們講述往事時,能拿得出一個物質的載體,以作佐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