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之前,江西臨川酒業有限公司始創于1958年,前身為江西臨川酒廠,2001年經過產權改制,由國有轉為民營。
臨川自古文風昌盛,英才輩出。臨川自東漢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由于歷史的機緣,大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詩人謝靈運、戴叔倫,詞人馮延已,文學家劉義慶,文學評論家鐘嶸,史學家杜佑等都在這里做過地方官,對臨川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唐朝王勃在他所寫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就發出過"光照臨川之筆"的由衷贊嘆。至宋,又因科舉連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學者董震譽為"人才之鄉",民間大眾俗稱為"才子之鄉"。
宋代臨川人通過科舉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節度使,4人官拜御史,17人官任尚書、侍郎,10人擔任知府、刺史,俱各政績顯著。特別是晏殊、晏幾道、王安石,不愧為"臨川才鄉"的最為知名的人物。同一時期,還有王安禮、王安國、王雱(世稱"臨川三王"),謝逸、謝薖(世稱"臨川二謝"),危稹、危和(世稱"臨川二危"),陳郁、陳世崇(世稱"臨川二陳")和汪革、饒節、俞國寶、鄧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詩、文、詞、賦上的成就也很高。
相傳北宋期間,王安石向宋神宗獻上家鄉美酒,得到皇帝的點贊,故名貢酒,并說,當年王安石就是飲下此酒而寫下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千古名句。不過,個人覺得這個故事應該是為了銷售的需要而杜撰的。就像吉安的堆花酒與廬陵(今吉安)文天祥的故事一樣。
當年的臨川大曲只是臨川地方酒,基本就是一個“三無產品”:無名氣 、無名牌 、無效益。在1954年贛東酒業傳奇人物楊燦龍接手臨川酒廠之后,開發研制成功了 38°、34°兩款低度高檔臨川貢酒產品,此酒一投入市場,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歷史榮譽
1996 年:晉升為國家中型企業,江西省著名商標, 撫州地區首屆知名商標。 地區“十強企業”,臨川市“明星企業”;
97年獲得:全國食品行業名牌產品, 江西名牌產品, 江西輕工名牌產品,省免檢產品, 省用戶滿意產品,企業榮獲省用戶滿意企業,全國食品行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地區優強企業。成為贛東大地最大的白 酒生產廠家, 在江西酒業界脫穎而出, 連續四年穩居全省白酒行業前 5 名、撫州地區排名第一 。
當時臨川貢酒有這樣一句廣告詞:“喝臨川貢酒,揚才子豪情”,真是意氣風發,臨川酒不僅遍及江西,產品還遠銷到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安徽,以及廣東、福建沿海一帶 。
省級名酒新星的隕落
然而,臨川貢酒的路并沒有一帆風順,在2000年前后,白酒市場風云變化,省酒、地區酒、縣酒紛紛完敗國家名酒的市場打壓。特別是江西省內的四特酒搶占江西市場,各種市場營銷活動本地人都開始喝四特。
特別是臨川酒的品質,并沒有因為銷量的提升而提升。有人說臨川大道的酒糟味再也聞不到了,有人傳,臨川酒廠像山東的秦池酒廠等一樣,向四川等地購買酒基。當時這個說法在當地流傳得較廣。在2000年前后倒下的酒廠很多,這個原因實在是太多了。
廖昶與楊燦龍簽署股份轉讓協議
2011年10月,臨川酒業有限公司與江西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簽訂了股份轉讓合同。雖然新聞中說道雙方一致表示要精誠合作,搞好優勢互補,進一步把臨川貢酒品牌做大做強。
在網上能找到關于臨川酒業的新聞,也就截止到了2011年:“銷量比去年同期翻番,銷售額突破500萬元”。要知道在90年代末臨川酒業產值達到1.2 億 元, 銷售收入達 1.5 億元, 利稅達 3600 萬元,真是今非昔比了。
在四特酒一步步走向全國市場,而臨川貢酒卻在一步步萎縮。很少能再見到臨川貢酒的身影了。似乎四特買下的不是臨川貢酒的股份,而是臨川貢酒當地的市場。臨川貢酒也就這樣成了“江西歷史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