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茅臺院士”的風波逐漸平歇,但茅臺酒卻在網友心底留下久不能抹去的陰霾,享有“國酒”之譽的茅臺疑似“制假”!現今社會的道德真得淪喪至此嗎?
一邊是酒商們越描越黑,另一邊是網友們悲憤宣泄,似乎不把某廠弄倒,這一場大戰便絕不輕易停歇。
而在戰斗余波過后,我們不妨沉下心,坐下來,斟杯清茶,仔細計較計較:這“假酒茅臺”賣到三千元,居然還供不應求?是網友們突然頓悟變聰明了呢?還是全國有錢人一直都是傻子呢?
逐漸地就會發現,有太多批評、詆毀、挖苦茅臺酒的話語其實并沒有建立在事實的依據上,它們或者斷章取義、或者主觀臆測,又或者不嫌事大,而更多則是人云亦云。
茅臺酒喝了不上頭,配方“生姜+芥末”的功勞?
特別是這份報告在網上流傳開的時候,很多網友就炸開了鍋,嚷嚷著:配制的工藝!假酒!打假!甚至還有網友在家自制“茅臺”。
其實,這完全是片面的、斷章取義的,大家沒有真正理解報告中配制酒的含義。
何為配制酒?在狹義上,我們可以理解為泡酒,比如普通百姓家中經常喝的果酒(楊梅酒、枇杷酒)、自制配方的藥酒。而在茅臺鎮,有很多人就會用坤沙酒做泡酒,用以養生、保健,最常見泡酒的材料就是生姜。
如果你有幸能多喝幾次大曲坤沙酒(飛天茅臺),你會發現,泡過生姜的坤沙酒其實走味很嚴重,根本不符合飛天茅臺對協調口感的要求。茅臺集團每年上千萬技改的投入,絕大部分都是用來提升坤沙酒的協調感,怎么還會加姜與芥末,來搞自我破壞呢?
另外,白酒跟配制酒是需要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產許可證,且規定不可通用。稍微花點心思去網上查詢一下,就會知道茅臺集團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配制酒)的生產許可證號是SC11552263610511,而茅臺酒(飛天)的生產許可證號是SC11552038220099。這是兩家獨立的公司,前者目前主打的產品是藍莓酒,它的工藝跟葡萄酒其實很像,原料是80%的基酒,加上20%的配制香料。
茅臺集團旗下是有很多子公司的,在酒友的圈子里,通常所說的‘茅臺酒’指得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酒,甚至還特指飛天茅臺(大曲坤沙酒),連迎賓酒、王子酒這種碎沙酒、翻沙酒都很少被包括在‘茅臺酒’內。但許多圈外人,卻理所當然地把所有著帶茅臺兩字的酒,都歸屬于所謂‘茅臺酒’,這無疑錯得很離譜,因為只有飛天茅臺這一款,才供不應求。
國內茅臺賣到3000多元,在國外折合成人民幣才賣400-500元?
很多網友大罵,作為一個民族大企,如此做法簡直‘士可忍,叔不能忍,嬸嬸更不能忍!’他們恨不得把廠里高層統統抓出來批斗:你們為什么只賺國人的米?你們為什么不去賺外國人的米?這樣的高層簡直太愚昧、太無良了!
義憤填膺的樣子,好像只有自己才是實現偉大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中唯一的一股清流。
而所有事物都有其表象,只有沉著睿智的靈魂,才能透過現象直窺本質。誰都不是傻子,更別說上市企業的高層,有錢他們不會賺嗎?說白了,是我們中國白酒在國外的認可度太低!
不管是從工藝層面,亦或是文化層面,別人家可不承認我們的酒超過了他們!
而拉菲等洋酒能在國內大行其道,賣到成千上萬元,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早年洋文化對國人的沖擊,那些年,洋文化不僅被盲目推崇,更幾乎根深蒂固,從而導致大量洋酒品牌在國內轉變為奢侈品,并不斷溢價。
若要真深究起來,那些名洋酒的工藝與酒質,就真得能比得過我們“12987”工藝下的大曲坤沙酒嗎?這不僅讓我悲哀地聯想到當年很是流行的一句話: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當然,這種現象在企業國際化的進程中是正常且合理的,如萬寶路香煙、法國其他一些名莊酒等,它們在中國賣得便宜,在其國內卻是高價售賣。
相信將來不久,隨著中國不斷崛起,中華傳統文化更深入地影響國際,國人民族自豪感快速地提升,茅臺酒終究也會成為國外人買不起、買不到的名酒。
三千多元的茅臺成本真得只有幾十塊?
網上許多人在認真地算著飛天茅臺的成本價,他們依據茅臺集團公開的財務報表,算的有模有樣:
本地高粱1斤5塊錢,平均5斤高粱釀成1瓶酒,原材料成本才25塊,加上管理費、工人費、廣告費等等,滿打滿算也才一百多元!
而不過100多元的成本,飛天酒居然炒到了3000元,這簡直無法理喻、不可原諒!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飛天茅臺,或許3000元,都賣得太便宜了!
毫不夸張地說,傳統工藝的大曲坤沙醬酒,已經達到藝術品的層次了,先不說它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周期,以及復雜繁冗的釀造工藝和每年低得可憐的產能,單其老酒勾調新酒這一工序,非國內頂級勾調大師,是勾不出最協調的口感,過于辛辣不行,過于綿柔也不行,差那么一點,整個味道完全就變了味。
真要這樣算成本的話,那些掛在展覽館里的名畫名作估計只值9塊9!
再換一個說法,如果這世上只剩最后一瓶飛天,那么它又該值多少?
傳統工藝的少女踩曲,一股臭腳丫子味。
還有很多人在挖苦茅臺的傳統釀酒工藝,用腳丫子踩曲,一股臭腳丫子味,簡稱之“洗腳酒”。
第一次聽到“洗腳酒”時,我當真是又可氣又好笑。氣得是這些人對傳承沒有絲毫敬畏,笑得是這說法還真挺新穎、挺有幽默感。
但為什么不想想,那些在工業化生產車間里,由機械操控著酒精兌水兌香料,這樣兌出來的酒精酒,可以做到完全零手工接觸,可喝得放心、喝得踏實嗎?
在60-70年代,茅臺先后嘗試過兩次用機械制曲,皆因效果不佳而放棄;2010年,茅臺又再次研究機械制曲,曾推出第三代制曲機,但其效果也還是遠不如“腳丫子”。就目前的技術而言,機械制曲只能提高產量,節約人工成本,在質量上還是只能依靠“腳丫子”。
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拉菲等洋名酒,也是用腳丫子踩的!非要說區別,一個是國足,一個是洋腳,那么很多人不喜歡國足,也就情有可原了。
寫到最后,筆者并非說客,也不洗白,只是塵世中一個愛酒的小行者,據實而言,據理而爭,但求所行處處有好酒,所交人人是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