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之人,往往肆意人生、性情中人;不喝酒之人,往往泰然理智、老成持重。然而,越來越多人,對酒充滿敵意......
這幾個月來,國人對酒的負面認知已經到達登峰造極的地步。2018年8月,全球醫學頂級期刊《柳葉刀》發布的研究成果“飲酒沒有安全劑量,即使是一滴酒也會對健康造成損傷”。
一篇文章,直接一錘子打死了飲酒。
接下來的幾個月,國內幾位知名藝術家遺憾于知天命之際英年早逝,媒體頻繁爆出“生前酷愛喝酒,生前酗酒”等信息,直接將酒的負面影響推向了新的高潮。
惋惜哀嘆,引來眾人對酒的口誅筆伐。
無獨有偶,近日,茅臺股價從神壇跌落,打破近幾年來股價下跌的記錄,隨著大佬的倒下,整個白酒板塊全線低迷,泥沙俱下,無一幸存。
白酒被綠,媒體“揚國威靠醉生夢死”的詆毀盛囂塵上。
中國白酒,乃至所有中國酒,已變成了面目可憎的百鬼眾魅。
一把柳葉刀,一滴有毒酒
飲酒是否有害健康,這個概念目前看似已無爭議。不過,《柳葉刀》針對飲酒得出的結論中,仍然可以給我們一些另類解讀。
仔細翻讀原文,該文研究針對每日喝酒的人群進行相關性分析預測,在這個分析性預測中,僅關注了“酒”作為目標人群的共性飲食特性,而將其他可能導致疾病的飲食習慣因素排除,從本質上來說,仍屬于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各國家、各地區均有不同的飲食習慣,即使在中國也有不同地域的飲食風格——腌制、熏臘、燒烤、生冷、滾燙食物均帶有不同的地域符號)。
其次,在分析文本中,僅關注酒的影響因素,而未考量生活習慣、生活壓力、家族遺傳等多方面因素,難免會有失偏頗。疾病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癌癥發展也是伴隨著人體衰老的復雜過程,飲酒等單一因素并不能完全決定癌癥的發生和發展。
再次,《柳葉刀》的這篇論文,在用自己的方法對數據做了分析之后,仍然承認少量飲酒能夠顯著降低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每天喝大概一標準飲的酒(相當于10克純酒精),男人降低缺血性心臟病風險14%,女性降低18%。此外,文章并未否認適量喝酒可以降低缺血性腦卒中和糖尿病的風險。
最后,論文提出,適量喝酒降低了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增加了得癌癥的風險,兩相抵消,所以沒必要提倡適量喝酒,還不如都不要喝酒。這個觀點在我看來,也是有失公允的。這個提法不如換成:倘若是一個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對于他來說,適量喝酒可能是利大于弊;而反過來如果是致癌高危人群,特別是口腔癌、肝癌高危人群,飲酒不管多少量,都是弊大于利的,我也建議這類人群不要喝酒。
曾宇收藏老酒十八年,自認為不過是一介酒徒,無力與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抗衡。
但是,一棒子打死酒,我不答應,老祖宗和千百年的傳承也不會答應。
《柳葉刀》,你說一滴酒也有毒,抹殺了中國幾千年文化。今天,讓我為它正名。
中國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酒無所不在:酒是詩人吟詩作對成就千古絕響的道具;酒是將軍上陣殺敵、醉臥沙場的膽氣;酒是懦夫拯救自身、重拾自信的底氣;酒是酒肆觥籌交錯、結友交歡的豪氣。
一滴酒,深入中華數千年文脈
無論是曹操的“對酒當歌”,李白的《將進酒》、抑或是杜甫的《醉時歌》、蘇軾的《水調歌頭》,一本中國文學史,流淌綿延酒香:
喜時“白日放歌須縱酒”、悲時“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孤獨時“料峭春風吹酒醒”,得意時“桃李春風一杯酒”;別離時“日暮酒醒人已遠”,歡聚時“暫憑杯酒長精神”;花前“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月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詩魄琴心劍膽,皆不入太白慧眼,詩人單挑“飲者”,留下“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的詩行。
杜甫眾詩中,我獨愛《飲中八仙歌》,高朋滿座觥籌交錯的盛況,飲中八仙醉酒微醺之態躍然紙上:賀知章、汝陽王李進、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一場長安酒會,寫盡了大唐盛世繁華。
這一滴酒,流瀉詩情,是數千年來文人墨客的亙古常新的生命關懷。
一滴酒,流淌在華夏歷史長河
遠古時期,酒是用來祭祀的必備品;一杯酒,奉天祭神、祭祖敬宗;一杯酒,慰藉心靈,戰勝恐懼;一杯酒,運籌帷幄,政權利器。
鴻門宴,少不了酒
桃園結義,少不了酒
青梅煮酒,少不了酒
江東群英會,少不了酒
貴妃醉酒,少不了酒
杯酒釋兵權,少不了酒
......
酒的社會化帶來它的政治化;它可為用兵之計,更可維護特權,它可鞏固政權,更可安邦定國。
上至宮廷,下至市井,無論高低貴賤,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山村野夫,無論是濁酒一杯,還是上好的雪曲佳釀,飲酒之樂,從無挑剔。
這一滴酒,在高朋滿座觥籌交錯中,在月下獨酌、小酌慢飲中,在數千年民族歷史綿延的長卷里。
一滴酒,滲透在我們的養生智慧
“酒為百藥之長”。中國的中醫藥智慧,可見于藥酒。
藥酒既是藥,又是酒,但其養生、藥用價值卻在白酒之上。這一傳統而獨特的酒種,將中華五千年來的釀造文化與傳統中醫學融合運用得淋漓盡致。
中國傳統崇尚的“天人合一”,更講究順應四季變化的養生保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四季更迭,飲用不同的時令酒,如正月飲屠蘇酒,四月飲桑葚酒、端午飲菖蒲、重陽雄黃酒,皆是古人千百年來的養生智慧。
酒不僅可飲,更可驅蟲避害,端午時節人們以雄黃酒防止蚊蟲叮咬:這便是先人經驗的傳承。
《黃帝內經》便以“醪醴”討論藥酒的醫療作用;李時珍《本草綱目》以 “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遺興”揭示酒的功效;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論述了藥酒制法、服法,長期服用藥酒的孫思邈本人也是長壽之星,活到100歲高齡。
在如今連中醫藥也備受質疑的當下,請您耐心地了解藥酒中的養生智慧:八珍酒、人參酒、枸杞酒主治氣血雙虧、脾氣虛弱、肝腎陰虛、神經衰弱;國公酒主治風寒、中風后遺癥;跌打損傷酒主治骨肌損傷;五加皮酒主治風濕病患……
這一滴酒,在老祖宗數千年留存的養生智慧、祛病經驗里。
一滴酒,融在舌尖上的美食
少了酒,饕客們該要少了多少美食的樂趣,且不說酒是輔佐美食的良品,以美酒入菜,借美酒提鮮,舌尖上的美食里少不了酒。
一道花雕醉蟹,再加入幾杯白酒調出醉鹵的香氣,肥腴膏黃遇上醇和酒香,入口一瞬,香氣滿溢、舌尖生花,詮釋“最中國”的味道。
啤酒燒鴨、米酒燒雞,看似大俗的菜肴里凝聚了酒的鮮香,一杯酒,文火慢燉,成就了家家戶戶的“生活藝術家”。
烹魚燉肉,一杯黃/白酒下鍋,去腥提味,拿捏火候,鮮美肥嫩、咂咂有味的菜肴,是念念不忘媽媽的味道。
還有那一碗清甜綿潤的甜米酒:米酒湯圓、甜酒沖蛋,撒上幾朵院子里摘來浸漬的白糖桂花,沁甜潤心,人生美好,一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信手拈來。
這一滴酒是會生病致癌的毒藥,還是那一口故鄉的情懷、家的味道?
一滴酒,是快意江湖的情愁
沒有酒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你可曾感悟,《水滸傳》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步一嘆,一步一飲,天地間,唯蒼茫大雪,人與酒合二為一。
你可曾感受金庸筆下的酒中江湖,無論歸隱深山,無論塞外牧馬,無論載船縱歌,一碗酒、一塊肉、一把劍,寫盡快意恩仇。
你可曾理解劉伶《酒德頌》中的淋漓灑脫,醉時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切肌,醒時如仍在夢,或如料峭春風。
你可知微醺之下的人生得意,就著月光下酒,幾碟小菜為伴,飄飄然愁云散去,眾生不過是浮萍,人生白駒過隙。
這一滴酒,還酹江月。它不是毒藥,它是為我們心靈解毒的良劑,偶爾服用,使人自省過往,活在當下,尋夢未來。
這一滴酒,不是妖,是照妖鏡
遺憾的是,這一滴酒,如今卻越發地妖魔化起來。
酒不是妖,卻是能照見本性的照妖鏡,酒沒有變,是我們變了:原本善意的勸酒,如今越來越“戾氣”外露:遲到了要罰三杯;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等等。尤其是在社交場合上,下屬給上級敬酒、員工給客戶敬酒、主人給客人敬酒......每一次奔赴酒局,都是一副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壯烈景象。
于是乎,男人之間的友誼、商場的較量、際遇的成就,往往便在于這酒桌上的相互征服。每征服一次,便要成就友誼、成就事業、成就訂單。喝酒變成了一件并不純粹的事情,酒,帶著生而既有的原罪,透過酒桌的廝殺較量,走進了心懷各異的飲客心中。
那些舉杯邀明月的雅趣、那種把酒問青天的情懷、那份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豪情、那段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瀟灑,如今卻變成了酒桌上鞍前馬后、費盡心思的揣摩;而酒后百態則更令人疲竭懊悔:有些人爛醉如泥、儀態盡失;有些人哭笑瘋癲,辱罵摔打;有些人口吐真言、掃興酒局。
精神的壓力、身體的負擔、酒后的失態,逐漸將酒推向妖魔化的邊緣。
酒沒有變,我們要變:不以酒量衡量他人,不以酒量判人品性,不以飲酒借此裝瘋,不以酒局借勢壓人,無論豪飲、細品、真誠所致,點到為止。逼迫毫無酒量之人放膽吞酒,便是強人所難,毫無美感;若是酒意醺然時,懂得點到為止,則意猶未盡,留下美好無限。
理性對待酒、對待酒的傳統與文化;有節制的飲酒,適度適量的飲酒,慢慢品,細細咽,將酒看成放松心情的良劑,而非宣泄情緒的毒藥;這才是正確的飲酒方式。
瞧,健康節制的飲酒,也許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般可怕,中國白酒泰斗秦含章一輩子都在和白酒打交道,如今110歲高齡,依然每天三杯酒;茅臺教父季克良先生,據說一輩子喝過的茅臺酒可以以“噸”來計算,如今,先生已經80歲高齡,依然在白酒行業發揮余熱,令人生敬。
這一滴酒是不是毒藥,往往取決于您的身體狀態、生活習慣、人生態度。
喝酒之人,往往肆意人生、性情中人;不喝酒之人,往往泰然理智、老成持重。
喝酒與不喝酒,就好像很多人對飲食的選擇——腌制食品、熏臘食品,吃與不吃,在乎自己的選擇。
然而,越來越多人,對酒充滿敵意。
那些叫囂“一滴酒也有毒”的朋友,我想對您說:“謝謝您遠離酒”。
愿您在您的世界里:
朋友聚會,只吃飯,不喝酒。
結婚滿月、父母壽宴,不上酒。
闔家團圓,家有喜事,沒有酒。
得意之時、失意之際,不喝酒。
愿您的世界,只有理智,沒有酒。
謝謝您遠離酒,江湖路遠,慢走,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