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要發展,時代要進步,就離不開自然資源。每個個體、家庭、社區、國家都依賴著資源而生存下來。當下,人們對于資源的渴求度依然很高。
資源是有限的,更是比我們想象中要匱乏的。就拿最日常的水來說,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而近年來,這個數字更是有所下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數據,全國近一半的城市都處在“缺水”和“嚴重缺水”的區間,形勢不容樂觀。
十九大報告指出,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容更加廣泛,這其中就包括 “軟需要”: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對資源的需求。人民生活的滿意度和可利用資源之間有著重要的關系,只有擁有充分的可利用自然資源,才能保證正常的生活需求。
資源分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但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其再生周期也普遍較長,更不用說不可再生資源了。因而,資源的重要性和有限性要求我們必須珍惜。
回望春秋末期,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誕生了:老子。老子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一切行為都應該順應自然,才能達到天人和諧,人與自然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按重要性排列,自然排在人類的前面。這一點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是適用的,在一定程度上和當下國家推崇的生態理念是不謀而合的。
老子《道德經》第42章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同源,天地萬物實際上都是同一個本源。人與自然既密不可分又利害攸關。我們要敬畏自然。人類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員。人類從自然中索取,應該保護它,做到尊重自然、熱愛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八月在山里閉關時,看著身后湍急的水流,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水資源的利用情況。就像上面提到過的,我們國家水資源的現狀堪憂。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既要考慮服務于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
我們的經濟活動、人的行為應該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作為個人,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要樹立并堅持節約的理念,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節約就是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