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在中國已經流行了40多年。
從改革開放,香港商人把波爾多紅酒帶進中國大陸開始,一直流行到現在。
上次在杭州桂語山房餐廳吃飯,朋友問我了句,“鄭小塔,你是葡萄酒老師,葡萄酒為什么會在中國流行?”
嘿,看似平常的問題,卻也有些難以回答。
我覺得,主要原因還是,葡萄酒是一種西方舶來品,當中西方交流密切,文化相融合后,葡萄酒作為歐美飲食文化的代表,登上了中國餐桌舞臺。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葡萄酒本身在歐美各種酒類中是最占優勢的,或者說是,在歐洲各種餐桌場合是最流行的,所以,葡萄酒到了中國餐桌上,也一躍成為西方酒類的代表,形成與中國白酒分庭抗禮之勢。
但朋友又問道,“那么,葡萄酒為什么會在歐洲流行呢?”
這一講,就復雜了,夠鄭小塔寫篇文章的。
1
葡萄酒在歐洲流行,宗教原因
葡萄酒能夠在歐洲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督宗教。
我不知道,你信不信教。《圣經·馬太福音》第26章,講的是最后的晚餐一幕,這個時候,耶穌說過一段話,大意是“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液。”
這下把葡萄酒捧上了天。
有人還做過統計,“Wine(葡萄酒)”這個詞在《圣經》里總共出現過230多次,不斷重復出現。為此,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葡萄酒,為什么會被說成是“耶穌的血液”?-葡萄酒種類-快速成為紅酒專家!-》。
這樣就把葡萄酒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讓葡萄酒成為了“圣酒”。
同時,我們也知道,基督宗教在歐洲的勢力非常龐大,羅馬教廷甚至能夠直接控制一個國家的世俗政權。
所以,葡萄酒在歐洲的地位,不管是在宗教上,還是在世俗社會,都是不可撼動,這也就為它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流行,做好了鋪墊。
當葡萄酒成了一種宗教圣物,教堂修道院用葡萄酒來做各種宗教儀式,也就成了一種慣例。
鄭小塔雖然不信教,但我知道教堂做彌撒、做禮拜時,肯定要用到葡萄酒。
也因此,歐洲的教堂修道院還自己栽種葡萄,自己釀酒。我有時候上品酒師課程時會開玩笑,中國和尚不能喝酒,“外國和尚”卻能喝酒(沒有冒犯之意)。
現在國內高端人群中流行的勃艮第紅酒,他們總喜歡說,這是XX特級園,那是XX一級園,當中一大部分就是歐洲修道士們開墾出來的。
近些年,我自己品嘗葡萄酒也是,很多歐洲知名酒莊,不翻歷史還好,一查歷史,好多跟教堂修道士有關。精釀啤酒也是如此,你看德國、比利時那些有名的精釀啤酒,大多是跟當地修道院有關。
后來,歐洲的教堂修道院也開始賣酒,因為儀式上喝不完,教士人數也有限,多出來的葡萄酒怎么辦,那賣給周圍居民,賣給城市人,賺來的錢來補貼教堂日常開支。
再到后面,歐洲戰亂紛爭,很多農民把土地賣給教堂修道院,讓修道士們擁有的田地一下子猛增,這時,他們開始動起了做生意的腦筋,“正兒八經”地在歐洲賣酒,大大促進了葡萄酒在歐洲的傳播。
如果我們研究歐洲的宗教史,會發現歐洲還有一些朝拜之路,教徒們會徒步前往歐洲的一些知名教堂朝圣。
這些朝拜之旅,路途遙遠又漫長,朝圣者們會在路程中的教堂休息,補充體力,這時候,葡萄酒又成為他們的一種補給品。現在國際知名的西班牙里奧哈Rioja產區,就是這樣興盛起來的。
所以,歐洲的教堂修道院就像一個個原點,一圈圈漣漪著,把葡萄酒傳播得越來越廣泛。
2
葡萄酒在歐洲流行,上流社會喜歡
在歐洲歷史上,葡萄酒是上流社會王公貴族們的專屬飲品,從某個角度來說,葡萄酒也是一種階級的象征。
其實,至今也是,你看,啤酒通常上不了臺面,葡萄酒在正式場合就暢通無阻,歸根結底,在歐洲,啤酒是平民老百姓喝的,葡萄酒是貴族階層喝的。
所以,中世紀時的葡萄酒就像是奢侈品,流行在歐洲各個國家的上流社會,供貴族們嬉笑娛樂飲用。
教皇和主教們自然不必說了,葡萄酒是圣酒,他們本就喜歡飲用。法國有個葡萄酒產區叫做教皇新堡 Chateauneuf-du-Pape,出產的紅酒渾厚有勁,搭配牛排羊肉食用,非常棒!
這種“教皇新堡”紅酒,我們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跟教皇有關。14世紀,教皇們在法國南部避難時,這是專門供他們飲用的一種紅酒。
我在杭州的中級品酒師課程中,每次都會準備一款教皇新堡紅酒給同學們品鑒,感受下這類紅酒的風味特色。
各國的國王貴族們,也是葡萄酒的擁躉。
英國皇室喜歡喝波爾多紅酒,法國皇室喜歡喝勃艮第紅酒,這些我在以前的文章里都有講過。
那么,國王和王公大臣們為什么喜歡喝葡萄酒?
原因也很簡單,圣經里面寫著呀,而且,歐洲權勢最大的教皇主教們在喝葡萄酒,作為世俗政權的王公貴族們哪能不喝?更何況,葡萄酒在歐洲本來就有“養生保健”的傳統說法。
上流社會喜歡“奇珍異寶”的獵奇心理,也成為葡萄酒流行的一大原因。
鄭小塔在《開心喜慶時刻,為什么要喝香檳?-香檳·起泡酒-快速成為紅酒專家!-》講過,香檳在歐洲興起的原因,就是因為“咦,葡萄酒還能冒出一個個小泡泡的,好特別”,讓香檳一下子在歐洲皇室宮廷中流行開來。
還有中世紀的騎士階級,也是葡萄酒的發燒友,每次打完勝仗,騎士們總要在城里游行聚會慶祝,這時候,飲用葡萄酒也作為一種榮譽,成了騎士們的炫耀品。
等到15世紀后,歐洲文藝復興的興起,又開始殖民新大陸,造就了一個個商人階層,歐洲也由此進入商業文明時代。
其實,各個國家的人都一樣,有錢了就喜歡買曾經得不到的東西。
前面,我也講過葡萄酒是階級權力的象征。以前,看著上流社會們喝著葡萄酒,他們饞著心里癢癢的,現在做了生意,賺到了錢,國王們想打仗用錢,還得找他們商量周轉。
那么,這些商人們也就有了“我也要跟國王一樣享受葡萄酒”的欲望,于是,葡萄酒也就逐漸流行于商人階層。
當英國搖身一變成大英帝國后,富可敵國的英國商人們,開始喜歡在法國波爾多置辦產業,買城堡,釀紅酒。
典型的是拉菲酒莊,1868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買下了拉菲酒莊。我有時候調侃拉菲紅酒,那時的拉菲酒莊就是人家豪門的私人會所,用來招待達官貴人的。
當葡萄酒從上流社會流入商人階層,成為只要有錢就能喝到的時候,葡萄酒在歐洲也就變成一種大眾流行飲料。
3
葡萄酒在歐洲流行,藥用價值
葡萄酒能夠在歐洲廣泛流行,也跟它的藥用價值息息相關。
這是我近些年研究葡萄酒歷史得出的一個結論。
中世紀時,醫生們普遍認為葡萄酒是一種藥物,當時的藥劑師們會把葡萄酒當做藥物來出售,他們覺得葡萄酒能夠清潔血液的污濁,促進腸胃食物消化。在歐洲流傳下來的古藥方中,有三分之一提到了葡萄酒的作用。
9世紀時,歐洲的修道院還出現一種“修士之酒”,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藥酒,用香料浸泡過的葡萄酒,用來醫治士兵和病人。
那時候的歐洲人,會把葡萄酒當做“養生”來飲用。苦一點、酸一點的葡萄酒,是寒性的,適合于夏天消暑喝,甜的葡萄酒是“燥熱”的,適合冬天飲用。
你看,古時候的歐洲人比我們現在還懂得享受。不過,任何東西跟“健康”“養生”一搭邊,就肯定流行,古今中外,概不例外。
葡萄酒也是一種消毒劑。
我在上品酒師課時會講這樣一個故事,中世紀的歐洲,城市臟亂,也沒有地下排水管等基礎設施,老百姓的生活污水和垃圾,都直接倒在大街上,這讓城市周邊的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
再加上黑死病等傳染病帶來的影響,讓歐洲人形成一種習慣,拿葡萄酒跟水摻在一起喝,目的就是用葡萄酒中的酒精,來對飲用水中的細菌微生物進行一定的消毒。
法國朋友曾經跟我說過,直到最近一兩百年,這種喝法才在歐洲逐漸消失,在此之前,葡萄酒混水就是一種歐洲人喝水的正常做法。
課堂上我的學生還會問,“鄭小塔老師,為什么古代歐洲人不對水加熱消毒呢?為什么不喝熱水?”
那個時候,樹枝木柴等燃料在歐洲也是稀缺的,哪怕是在中國古代也是如此,你想上山砍柴,那山是地主家的,豈是你說砍就能砍的,還記得雷鋒砍柴的故事嗎?
對于那個沒有殺菌藥物的年代,葡萄酒也是一種傷口消炎的藥劑。
戰士們很喜歡葡萄酒,沖鋒之前喝幾口葡萄酒,酒精作用下,奮勇殺敵,打贏仗了,喝葡萄酒慶祝勝利,打輸仗了,借酒消愁,當然,更重要都是打仗掛彩了,拿葡萄酒沖洗下傷口,起到殺菌消毒作用。
歐洲殖民者們也喜歡葡萄酒,一半原因是葡萄酒就是一種隨身攜帶的藥物,既能飲用止渴,也能殺菌消毒。
于是,他們殖民到哪里,就把葡萄酒帶到哪里,再往后,歐洲移民們又帶來了一棵棵葡萄樹,把葡萄種滿各大洲的殖民地。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奔富葡萄酒,其實最早根本不是用來喝的!
那它是用來干嘛的?
是奔富醫生用來治療病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