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名消費者,誰都希望能買到一瓶高性價比的白酒,然而各路酒家對性價比一詞的闡述各執一詞,卻讓大部分酒民感到無所適從。那么,酒的性價比是如何構成的,究竟什么樣的酒才算得上米酒生活所說的“品格厚道”?
且聽筆者一一分解。
刨開所有行業企業經營所必須的經營管理、科技研發、市場推廣、資產折舊和稅費成本外,一瓶酒的主要成本,包含釀酒原料、生產工藝、生態資源三個層面。
釀酒原料是一瓶酒最基礎的成本要素,一般來講,釀造一瓶坤沙醬香酒需要五斤糧食,大曲濃香酒需要三斤糧食,大曲清香白酒需要兩斤糧食,有些企業通過先進手段可以提高出酒率,但以目前全行業的釀酒技藝水準來看,各家出酒率的提升空間有限。釀造白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不同品種的高粱,價格各有不同,而同一種高粱的質量又參差不齊;白酒的種類有單糧和多糧之分,單糧白酒的原料主要是高粱,特香型白酒以整粒大米為主要原料;多糧白酒則一多種糧食為原料,各家配比各有不同,原料品質也同樣存在千差萬別。所以,各家酒廠的成本是難以統一的。但原料的品質最終會體現為酒的品質,所以明智的企業都會選擇最好的糧食作為釀酒原料,而幾大名酒企業則選擇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方式,壟斷優質釀酒原糧的上游資源。
生產工藝是一瓶酒的第二大成本要素。所謂“同本不同利”,不同的生產工藝,對一瓶酒所產生的成本各有不同。一般來講,一瓶用傳統的固態發酵、固態蒸餾法釀造的白酒,工藝的復雜程度和耗費時長,要遠高于固液結合法和液態法白酒。而同為傳統工藝,又有諸多分支。僅以固態發酵的周期而言,清香型白酒在30-45天,濃香型白酒在60~80天,醬香酒周期約為一年,但中間會經歷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而要達到一瓶高檔白酒的品質標準,濃香型白酒的原漿酒要儲存3年以上,醬香酒要儲存5年以上,其它香型酒的原酒儲存年限有個不同。但并不是所有的酒經過成年儲藏都會品質提升,前提是必須是優質的原漿酒,這就需要技藝精良的釀酒技師匠心操作;儲存之前需要對原酒的質量等級和風格特征進行甄別和分類儲存,儲存中要科學管理、全程檢測、精心呵護;要想把酒的風格盡可能統一并不斷提升質量,就需要把不同批次、不同年份、不同典型體、不同酒精度之間的酒進行合理配比及勾調,這就需要酒體設計師需要有天才藝術家一般的創造力,當然前提是企業一定要有足夠多的老酒儲存。所以,工藝之于一瓶酒的成本構成,是十分復雜和難以統計的,同時也是需要企業雄厚的釀造產能和老酒儲藏。在此說一句,練了幾個月釀造啤酒的技藝,就開始賣精釀啤酒,且號稱一定比大品牌的啤酒品質更好,筆者對此是不敢茍同的,就像一個自釀的土酒聲稱比量產白酒的品質還要好,是一樣迷惑不明就里的消費者于無知之中。
當然,一瓶當之無愧的好酒,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秘密,那就是生態資源的成本。一方水土釀造一方美酒,離開了茅臺鎮就釀不出真正的茅臺酒,在加拿大根據汾酒的工藝釀酒,釀出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汾酒,大量的事實證明,釀酒對于生態資源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大的生態環境決定酒的先天風格,而要想釀造一瓶質量上乘的美酒,就必須為中生態和小生態的創建、保護和應用付出應有的成本。所謂中生態,就是酒廠所在地方的生態環境,如果你到盛產名酒的地方去,你會發現那里多是青山綠水、綠意盎然的地方,是一個花園式的工廠,氤氳的環境有利于釀酒微生物群落的富集、生長和新陳代謝。所謂小生態,就是人們常說的“千年老窖萬年糟”,就是釀酒車間和窖池里的微生物群落,會隨著持續使用的時長而不斷發生變化,它很神奇,但人類可以對其逐步馴化到最適于釀造優質酒的狀態,而這需要企業具備足夠長的生產時長和雄厚的科技研發能力。過去,釀酒小生態是偶然生成且不可再生的,所以它成為名酒最稀缺的釀酒資源,也是名酒溢價的核心要素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它可能會變得不再稀缺,但當下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實現,白酒的科研工作者也正在夜以繼日地加快研究。
當然,一瓶酒的品格厚道,不僅要以不可比擬的成本優勢塑造品質,還要讓消費者感知得到,而且體驗之后完全信服。洋酒和日本清酒多以引領、倡導一種高品質、有品味的生活方式的方式,讓消費者沉浸其中。而白酒目前白酒普遍的做法則是把核心消費群體請到酒廠去參觀、體驗,眼見為實。后者的成本無疑是很高的,不僅企業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消費者也要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所以,酒企需要從根本把酒的品質和風格做到極致,再輔以場景化的營銷方式和智能營銷技術,做到消費者容易感知的個性化,讓消費者用口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