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茅臺股價下降,各種聲音紛至沓來,:第一種聲音說茅臺年前宣布2019年業績超過1000億,年后卻宣布為885億,業績“大縮水”;第二種聲音說茅臺業績疲軟,短期需觀望。
看完我忍不住笑了。
第一種聲音太不專業,突破千億是茅臺集團的業績,885億元是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的業績,包括茅臺飛天酒和醬香酒公司經營的系列酒,而茅臺集團旗下有數十家子公司,股份公司只是集團合并報表的其中一家。那么其它數十家子公司就沒有業績了嗎?習酒公司80億不計入茅臺集團業績嗎?
第二種聲音說茅臺業績疲軟,所以建議短期觀望,比第一種聲音專業,但是站在金融經濟的專業角度。而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是兩套并行的邏輯,各有不同。茅臺股份2019年的業績為885億元,同比增長15%左右,在整個實體經濟中不算業績疲軟。問題在于茅臺股份同時公布2020年預期增速為10%,目標預期973億元,增速放緩,但我相信放在實體經濟中也是不錯的增速。后又宣布集團2020年目標為1100億元(股份公司目標973億元,習酒目標100億元,已經占比97.5%,從目前市場前景看,問題不大)。資本市場以增速放緩來預言業績疲軟,符合他們以數字變化為指標的邏輯,但很“短期”。
那么,茅臺為什么要放緩業績,主要是茅臺集團有意為之,且把2020年定義為行穩致遠的基礎建設元年,故意放慢腳步,夯實基礎,這是符合茅臺集團當前發展的實力無需求的。
茅臺主動放緩業績目標,一方面基于企業生產實際狀況而決定的。
茅臺的核心產品是醬香酒型白酒,其特色除了生產上的的工藝復雜和周期漫長之外,老酒是其十分典型的特征。大家熟知的一瓶茅臺酒需要生產一年,原酒儲藏三年,勾調之后裝瓶儲藏又一年,共五年時間。茅臺生產的茅臺基酒2019年才達到4.99萬噸,系列酒達到2.51萬噸。但2020年的市場投放計劃是3.45萬噸茅臺酒,4.99萬噸茅臺基酒變成53°飛天茅臺酒,至少還要等到2023年。雖然茅臺酒在市場上一瓶難求,但不賣新酒是茅臺的一條鐵律。
而過去幾年,茅臺集團為了穩定茅臺酒的質量,有意降低了產量,這是綜合了生態、人力、基礎設施、供應鏈管理等多個質控因素以確保茅臺酒的品質持續提升而做出的。企業經營、生產規模、發展速度等一切問題都要服從于質量,這是茅臺集團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經驗,這條經驗不會因為企業經營者的交替而發生變化。所以茅臺不盲目擴張產能,不以次充好“順應”市場需求,是符合茅臺企業特性的。
茅臺業績主動放緩是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為了尋求更高質量的發展之路。所以我們看到茅臺集團在夯實生產基礎的同時,也在加大優化產品結構的力度,支持醬香酒公司系列酒的均衡發展;也在想盡一切辦法穩定市場供需關系,讓茅臺酒的價格穩定在社會普遍接受的區間,讓消費者能夠買到貨真價實的茅臺酒;也在推動文化茅臺戰略,積極尋求與消費者進行深度交互,提升消費體驗的工作;也在致力于推動集團旗下企業百花齊放、均衡發展的局面;也在致力于推動集團的多元化發展,多領域創新突破,包括擔綱精西南地區準扶貧的社會責任;也在關注5G發展的動向,讓茅臺時刻保持居安思危、與時俱進的狀態。
所以,從實體經濟的視角看,茅臺的主動返還業績,不是不想跑得太快,而是想跑得更遠、跑得更穩。如果這樣的發展態勢被判斷為“業績疲軟”,那么應該是做出這等判斷的人智商疲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