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經濟發展,城市的繁榮以及享樂風氣的盛行,無一不推動宋代酒文化進一步發展,各種大小酒肆遍布城市鄉村。即便是偏遠鄉村也有買酒之處,《水滸傳》中武松過景陽岡時,店家曾對他說:“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
宋朝酒文化的繁榮鼎盛,由此可見一斑。而宋代的白酒,從城市到鄉村,也是分等級的,除了官家御用酒坊之外,民間由貴戚家酒、東京名酒、三京名酒、四輔州酒、河東名酒等類別組成。鐵薛樓招牌酒“瑤醽”就屬于東京名酒。
茅臺鎮西會福酒的來歷,就得從鐵薛樓招牌美酒“瑤醽”開始細細數來。宋朝時期,出自光祿寺的官家御用酒并非誰都可以品嘗的,要根據官職等級領奉,尤其黃封酒,只有重大慶典或是官家賞賜的時候才能品嘗,這可饞壞了必須“一曲新詞酒一杯”的大宋朝文人政客們。
恰逢光祿寺酒坊的首席酒匠黃適瑞告老還鄉,于是大宋朝文人政客們動起了小心思。他們知道光祿酒和黃封酒都是黃適瑞親自用自己的獨門秘方釀制的。于是,在丞相趙普的授意下,大家出資讓黃適瑞開辦了七十二正店之一的“鐵薛樓”。
招牌一掛,達官顯貴無不慕名求酒,爭相品嘗國釀大師的民間光祿酒,“鐵薛樓”也就被無數好酒之人奉為“國酒樓”,因此鐵薛樓的稱呼也就從大宋官坊上升為“大宋國坊”,鐵薛樓釀制的所有美酒均被民間稱呼為“鐵薛御品”,更有甚者直接稱之為“大宋國酒”,其中最為出名的一款酒名為“瑤醽”,需要加價三倍以上才能買到。
后因名氣太大受到迫害,自此再也無人敢傳其“國酒樓”的稱號,為了撇清與鐵薛樓的關系,所有有關鐵薛美酒的詩詞皆被下令禁止傳頌,凡是議論其“國酒”或“御品”的在場人員一律處于斬刑,黃適瑞后人也幾乎慘遭滅族,僅有一旁支帶著釀酒秘方逃往山西得以幸存,自此大宋再無“鐵薛樓”與其大宋國酒的故事。
直到一千年后的民國,黃家后人憑借茅臺鎮“西會福”酒獲得了國際金獎才將這段封存的歷史翻開。
黃家后人在茅臺鎮釀造“西會福”酒所用的工藝,是在祖上傳下來的釀酒秘方基礎上延伸和改良的,其“香而不艷,低而不淡,醇香幽雅,不濃不猛,回味悠長”的個性化特征和它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上,恰恰與大宋鐵薛樓招牌美酒“瑤醽”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