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面食,東方與西方各成一路氣候。
在東,古老神秘但能吃的中華文明憑借億種面條穩居頭牌;在西,后來居上的靴子王國意大利之所以笑傲江湖,則在于當地面食的不同吃性。
其實,意面發明的最初用途是存儲干糧,方便大家在古代「做個懶人」。
沒想到,為了完善這一目標,加上天生的愛吃屬性,意大利人竟為此勤奮了十幾個世紀,還玩出了幾百種花樣……
屬性:咬肌的天敵
意面是咬肌的天敵,這點和繞指柔的中國面條有很大不同。
意大利干面條非常堅硬,因此煮面時間遠比鮮面條和中式面條的時間長。這是因為它采用了高筋粗粒的硬質小麥粉Semola(或叫Semolina)。這是一種用硬粒的杜倫小麥磨制的面粉,顆粒感突出,能讓意面更硬更粗糙。
一些意面還會使用富含礦物質鹽的水源和粗糙的壓制模具,粗獷的表面與質感可以掛住更多醬汁。
▲ 意面用的小麥粉不漂白,所以顏色多呈現金黃色
意面會用到「00、0、1、2」面粉。在意大利,面粉會按照蛋白質、面筋含量和粗細度綜合排序,用數字標注為00、0、1、2與全麥粉Farina Integrale。數字越高,面越筋道。制作鮮面條用的00級面粉非常柔軟,口感和中式雞蛋面類似,沒有通心粉們那么考驗咬肌。
熱知識:吃數字越高的意面,臉型會愈發擁有棱角。
意面發家史
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已經開始制作面條,有人認為意面是中國制面技術通過貿易輸入地中海的結晶。
也有人認為意面更像是本土的產物,其雛形可以遠溯到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一本5世紀的意大利烹飪書提到Lagana,這種食物由多層面餅和肉餡組成,看起來是現代千層面Lasagna的古早祖先。
▲ 誰能拒絕Lasagna呢,古代人都不會
但似乎確實,意大利面在羅馬帝國時期出現了苗頭。畢竟羅馬人每年生產上幾百萬噸谷物,揉成面團、切薄片烘干是很好的運輸儲存方式。正是在這個時代,通心粉一詞出現在歷史中,不過那時的通心粉還是一個可以描述任何形狀意面的術語。
意面的起步雖存在爭議,但到了中世紀晚期,現代意義上的意面已經開始嶄露頭角。13世紀開始,靴子半島上越來越多地出現了關于意面、通心粉、意大利餃子等面食的記載。
▲ 想不到吧,意面也有被迫當手抓飯的時候
彼時意大利剛步入漫長的繁榮期,意大利商人從遙遠的東方貿易中大把獲利,他們的頻繁流動和巨額財富支撐引發了半島對于面食的傳播和熱衷。但當時的意面與現下的飲食習慣有很大出入:那時煮面的時間更長,還加入怪異的甜和辣味調味(可見西方人對香辛料早有執念)。
意面真正的突飛猛進還是后來。民生推動了歷史的車輪:由于肉價高高在上,而小麥被地主們大量拋售,便宜頂飽的面食逐漸成為理想的替代食品。
17世紀,面條機出現,意面進入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產量鋪天蓋地而來。到了17世紀末,那不勒斯成為意面生產消費的中心,那不勒斯人被戲稱為mangiamaccheroni,也就是「通心粉吃貨」。
20世紀,烘干和壓制工藝的進步再一次豐富了意面品類。全球化浪潮中,意面收割了大批饞嘴粉絲,如今意面的年出口量達到150萬噸之多。
常見意面種類
意面統稱為Pasta,細分起來能有幾百種。
總得來說,意面有兩大陣營,一是鮮面條Pasta Fresca,二就是我們常見的干面條了。根據不同形狀長短,干面條又可以劃分成幾大類:長條的,切片的,段狀的,花式的,迷你的。
接下來,我們著重講幾種超市和餐廳比較常見的意大利面。
1 | Spaghetti 細長面
Spaghetti是世界上最火的意面之一。它的名字源自意大利語「細線」,通常是細長的圓面,好做又百搭。
編號:有的意面包裝會寫有標號,如「Spaghetti N°3」,不同大小的數字代表面的粗細,數越大面越粗。但當數字達到一定程度后,它代表的可能是其他形狀的意面,如螺絲面、斜管面等。
2 | Linguini 扁面條
名字意為「小舌頭」。和前者相比,這種意面更厚且扁平。由于起源于沿海地區,Linguini最常用于搭配海鮮,特別是蛤蜊,如白酒蛤蜊面、青醬蛤蜊面等等。
3 | Bucatini 空心面
Bucatini有點像中空的Spaghetti,或是細長版的通心粉。它比Spaghetti更粗,中間有細細的空心。它非常適合燉在砂鍋菜或是濃燴醬汁中,這樣可以盡可能多地吸飽湯汁,充滿風味。
4 | Lasagna 千層面
Lasagna更像是面食而非面條。它由4、5層大塊的鮮面皮組成,每層之間填充以鹽、奶油、奶酪、肉醬、海鮮或蔬菜,切成方塊焗烤。因為富含芝士,千層面口感濃厚稠密,非常上頭。
如前面所說的,千層面歷史悠久,5世紀時已經有了準現代版本的食譜。千層面在歐美非常火爆,有超市的地方就有千層面的半成品。千層面不用煮,買回家放烤箱隨便一烤,時間到了直接勺子挖著吃,是懶人居家的福音。
5 | Fusilli 螺絲面
經典意面之一。螺絲面起源于意大利南部,形似螺絲釘,口感筋道耐嚼。它的大號版本被稱為Fusilloni。螺絲面扭曲的凹槽可以掛住很多醬汁,因此是很多濃醬意面的首選。
6 | Macaroni 通心粉
大名鼎鼎的通心粉本尊,在意大利也叫Maccheroni。粉如其名,它形如一截彎曲的短管,因為扭曲且中空的特質,它非常適配各種湯與濃醬,也可以拌沙拉。
7 | Paccheri 粗管面
這種表面光滑的粗管意面通常要填充餡料,如番茄肉醬、奶酪等,然后放入烤箱焗烤。對于粗管面的發明,本地流傳著一種有趣的說法:在17世紀,西西里的意面商發明了Paccheri,以便將違禁的大蒜走私到普魯士王國,因為管子直徑夠粗,大蒜得以妥善藏匿。這或許從側面說明,填餡是粗管面的宿命。
8 | Penne 斜管面
意象來源于「羽毛筆」。斜管面是最主流的意面之一,兩端斜切,表面壓有直線溝紋,口感勁道。和其他粗糙中空的通心面相似,它非常適合各種濕醬和澆頭。
9 | Farfalle 蝴蝶面
非常漂亮的一種意面,意大利語中意為「蝴蝶」。看起來像蝴蝶或是領結。它相對小的體積與輕薄度使它適于制作各種冷熱面食,如沙拉拌菜或是燴湯。
10 | Rotelle 車輪面
車輪面長得像個迷你的馬車輪,這對挑嘴的小孩來說簡直就是致命的顏值打擊。車輪面不算厚實,可以搭配濃稠醬汁或是拌在沙拉里。如果是為了拍照或招待客人,車輪面都是不錯的選擇。
11 | Conchiglie 貝殼面
貝殼面形似海螺殼,由此可見意大利人文受到的大海的影響。貝殼面的造型決定了它能夠容納大量的醬料湯汁,因此常用于各種濃湯和砂鍋菜中。其造型簡潔美觀,所以很受廚師青睞。
12 | Orzo 米粒面
米粒面長得非常迷你,造型上很容易和大米或谷粒混淆。無論是湯、沙拉、還是做配菜,Orzo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常見意面醬汁
意面醬大致可以分為「紅白青黑」四種。
1 | 紅醬 Tomato Sauce
成分:番茄、洋蔥、羅勒、大蒜。
風味:酸甜咸香,紅燴番茄口味。
2 | 青醬 Pesto Sauce
成分:羅勒、松子、大蒜、干酪、橄欖油。
風味:異域風情,羅勒與蒜味凸顯。
3 | 白醬 Cream Sauce
成分:奶油,奶酪。
風味:奶香濃郁。
4 | 黑醬 Squid-Ink Sauce
成分:墨魚汁,歐芹,番茄,月桂葉,大蒜,紅辣椒粉。
風味:鮮香,主要用于海鮮面。
配酒的選擇
意面的醬料湯汁提供了豐富的風味,因此酒的搭配就有了豐富的選擇。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既然這是扎根于意大利風土的美食,本地的葡萄酒興許有著自洽的風味。
紅醬高酸,且通常與紅肉相配,如經典的意式肉醬面。因此你需要的葡萄酒應該有新鮮的高酸度和較熟的果香。鑒于紅肉的存在和醬料的油潤性,這支酒最好也有一定的酒體。
基于此,你可以選擇意大利出品的Primitivo、基安蒂產區的桑嬌維塞,或是Montepulciano d’Abruzzo。
青醬以羅勒的植物香氣而凸出。因此,搭配青醬的葡萄酒應該有明顯的草本特質、清新的酸度,更高的要求則是能和青醬的油脂平衡,這就需要它是高酸而過桶的。但通常,我們只需要專注于草系特性的琴瑟和鳴。
▲ 斯巴琳娜酒莊,Gavi干白
因此,我們可以選擇過桶的長相思干白,或是其他近似長相思風格的植物香氣、高酸清新的葡萄酒,如奧地利的綠威林。在意大利本土,我們不妨嘗試下皮埃蒙特子產區加維Gavi DOCG的Cortese干白。
白醬具有濃郁醇厚的奶味和綿密口感,因此,我們需要一支酒體圓潤飽滿、酸度較低的白葡萄酒,如維歐尼葡萄,或是過桶的霞多麗干白。
黑醬通常與海鮮意面同時出現。對于海鮮口味,意大利盛產的清瘦酒體高酸干白就是絕配了,比如索阿維和灰皮諾。當然,輕盈爽口的桃紅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所以說,為了后世能痛痛快快做懶人,意大利人發揮十八般神通,歷經十幾世紀,硬是把這個有點粗糙的面團琢磨到了極致。想當初人們連吃意面的餐具都無,如今則把意面周邊的一切都發展起來了:刀叉、廚具、佐料、醬汁,要多齊全有多齊全。
不得不感慨,21世紀想肥宅一下,只需買一份速凍的肉醬千層面,放烤箱里自生自滅20分鐘就能大吃特吃,擦擦嘴說句美味。而在古代,人們吃意面或多或少有點無奈:意面便宜頂飽又經得住放啦,肉太嬌貴買不起啦,只能煮些面條多放調料弄口飯吃這樣子。
既然如此,也許只能把意面越做越好,做得大家都愛它。
這大概就是西方版本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吧。
文 | 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