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城老窖產于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八里罕鎮。八里罕鎮有著千年的釀酒歷史,據《赤峰市志》記載,早在遼代時期遼中京大定府周圍就有多處大型釀酒作坊。
民國年間,戰爭不斷,糧食產量低下,經濟蕭條,酒作坊也是根據需求量和季節性斷斷續續的生產,最有名的還是八里罕地區的隆盛泉、天巨泉、景泰泉酒坊了,成為當時寧城一帶最有名的3個燒鍋,并延續下來。
1958年,寧城縣在八里罕辦起地方國營八里罕糖酒廠,以生產白酒和紅糖為主。廠區位于佳泉源頭—龍潭腳下,南與療養勝地熱水溫泉比鄰,東與遠近聞名的遼中京“大明塔遙望。1963年,酒廠改名為地方國營八里罕酒廠,主要生產普通白酒。
1978年,“寧城老窖酒”投產。該酒一經面世就獲得許多獎項:
1979~1988年五次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優質產品;
1984年獲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金杯獎;
1986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名酒;
1989年全國評酒會上被評為國家優質酒銀質獎。
寧城老窖的成功,得益于1984年上任的廠長馬德海。當時寧城老窖酒剛剛在全國第四屆白酒評比中敗北,而赤峰陳曲酒卻獲得國家銀質獎。馬廠長不斷走出去學習大廠經驗,還把白酒專家:周恒剛、沈怡芳、朱世英等請進廠傳授技藝。1987年,原國家副主席烏蘭夫親筆題寫了“塞外茅臺”,為寧城老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993年,酒廠更名為“內蒙古寧城老窖酒廠”。1998年注冊商標為“大明塔牌”,后于90年代初改為“寧城牌”。
寧城老窖——麩曲濃香型白酒
老窖一般情況都是濃香型白酒。雖然內蒙有著悠久的釀酒歷史,但實力確實不如中原內地。50至60年代,沈怡方任職內蒙古輕工科學研究所工作。并于1973~1979年,先后在內蒙多地的酒廠進行各種香型優質白酒的試制工作,從而結束了北部地區不生產優質白酒的歷史。沈老曾在內蒙古工作生活過28年為內蒙白酒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在生產工藝上,寧城老窖選用優質高粱為原料,采用河內白曲(麩曲)、多種生香酵母為糖化發酵劑,引景泰泉、隆盛泉、天巨泉水為釀造用水,經合理配料、蒸煮糊化、人工老窖發酵、緩慢蒸餾、量質摘酒、分級陳貯、勾兌調味等工序釀成。經此工藝生產出來的寧城老窖酒酒液無色透明,窖香濃郁,綿甜爽口,香味和諧,尾凈悠長。
白曲是以麩皮為主要原料,蒸熟后接入純種白曲霉菌,,在人工控溫控濕條件下培養的散曲。生產白曲霉所用的菌種為河內白曲霉,它是黑曲霉的變異種。該菌分泌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酸性蛋白酶和羥基肽霉等多種霉。雖然其糖化酶活力不如黑曲霉,但由于酸性蛋白酶的分泌物含量較高,有利于釀酒過程中微生物的生長與代謝,并可形成較多的白酒風味物質。因而,白曲被廣泛用來釀造優質麩曲白酒。
寧城老窖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的高潮期,在白酒業整體衰敗的90年代后期也跟著沉寂了下來。2003年后白酒行業又進入一個黃金十年的快速發展階段,而寧城老窖卻徹底掉隊了。金西恩公司被北京順鑫農業(牛欄山母公司)成功重組,更名為“內蒙古順鑫寧城老窖酒業有限公司”
然而,濃香型白酒占領大片的市場,雖然沒有人知道眾多的濃香白酒是什么曲,但寧城老窖的麩曲標簽卻在那里。總會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于是在2009年,寧城老窖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和艱難探索,推出了“綿香型”白酒。希望能夠在白酒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以上內容均為本人收集相關資料總結的個人觀點,并不一定與真實情況對等,僅供酒友之間探討,如引用的圖文有侵犯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本人,以便及時刪除相關內容。另外,本號已經申請“原創保護”,轉發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