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能文、能賦、能詩、能詞,能書、能畫,一生顛沛流離,更是對酒有著別樣的情感。打開他的作品,幾乎篇篇不是見酒,就是有樽,或是邊飲邊寫,或是酒后生情,因之有酒,愛酒,賞酒,為中華文學史增加了幾頁璀璨篇章。
歷史上,與酒結下不解之緣的詩人文士很多,蘇軾是其中的一個,而且是突出的一個。 “身后名輕,但覺一杯重”。在他看來,功名利祿不如一杯酒的分量。
蘇軾一生坎坷,仕途艱難,貶了又貶,足跡遍及半個中國。直到59歲那年,還被貶到廣東惠州。3年后,又貶去海南。舊時,人壽很短,60歲算是高齡了,但仍不被朝廷放過。可是,他豁達開闊,大放大暢,不在乎人生的苦難。
這與他從酒那里取得膽識性情不無關系。“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他在《行香子》詞中又寫道:“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蘇軾的許多名篇,都是酒后之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固然如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他多少借了酒的靈氣,流傳千古。
蘇軾喜好酒,不僅僅飲酒、釀酒,他還對釀酒經驗進行過總結,寫有一篇《東坡酒經》。詳細記述了釀酒的過程。
他在惠州,為當地酒取過很多名字:家釀酒叫“萬戶春”,糯米酒叫“羅浮春”,龍眼酒叫“桂酒”(龍眼又名桂圓故也),荔枝酒叫“紫羅衣酒”(荔枝殼為紫紅色)...他自己也自釀酒漿,招人同飲。他寫道:“余家近釀,名之日‘萬家春’。蓋嶺南萬戶酒也。
”他搜集民間的酒方,埋在羅浮山一座橋下,說將來有緣者,喝了此酒能夠升仙。他贊惠州酒好,寫信給家鄉四川眉山的陸續忠道士,邀他到惠州同飲同樂,說往返跋涉千里也是值得的:說飲了此地的酒,不但補血健體,還能飄飄欲仙,陸道士果真到惠州找他。酒的力量之大,酒的濃香之烈,由此可見。
蘇軾喜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飲酒,自己酒量不大,卻特別高興見客舉杯。蘇軾的同僚與下級,“知君俸薄難多輟”,經常自攜壺杯去找他。
他還特別喜歡與普通百姓同飲,這樣一來,他與當地百姓的關系就相處得十分融洽。“杖履所及,雞犬皆相識,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不像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的“往來無白丁”,他卻是往來白丁多。
蘇軾下鄉時,一 年過八旬老翁曾攔住他,求與同飲,欣然同意。他與百姓的關系十分融洽,從來不擺一點官架。百姓也不把他當官看,只當兄弟,熱情相待。可見,酒也是蘇軾搞好與百姓關系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