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看過《水滸傳》,里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便是“武松打虎”。書中寫道武松喝了18碗酒之后,過景陽岡之時,遇見老虎,卻仍能使盡氣力,將老虎打得不能動彈。
當時就驚嘆古代人的酒量堪稱海量,因為在很多古裝武俠劇里,江湖人士在客棧喝酒時都是整壇一飲而盡,喝完擦擦嘴巴跟沒事人一樣,十分爽快。
在電視里,經常可以聽到“小二,來一壇上好的女兒紅”,以前不懂酒的時候以為這是一種白酒的品類,到最近才發現“女兒紅”是黃酒,而古代人喝的千杯不醉,一飲而盡的酒其實就是黃酒。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白酒釀造歷史悠久,但其實黃酒的歷史更加久遠,可以追溯到夏朝。并且直到100年前的民國,黃酒還一直被譽為“國酒”,是達官貴人最愛的酒類,也是社會上的主流酒。
但如今,大家的酒桌上有白酒、啤酒、葡萄酒、洋酒,偏偏很少會出現黃酒。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國酒”,為何淪落到今天的窘境呢?其中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糧食短缺,黃酒造價節節攀升
民國時期是白酒和黃酒發展的分界線,在此之前,黃酒是當之無愧的“國酒”,而白酒常常無人問津。在此之后,白酒成為了國人餐桌上的首選。
黃酒幾千年的歷史,在此時舊王隕落,新王登基,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這個時期水利條件不足,糧食越來越短缺。
而黃酒的釀造需要用到大量的大米、黍米和粟等多種谷物。人們在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只能放棄這個“耗糧量”十分大的國民飲品。
與此同時,從國外引進的“勾兌酒”成為了酒友們的首選。這種“勾兌酒”是用一些劣質或便宜的農作物來混合釀造,還不像今天的勾兌酒一樣含有大量的添加劑和香精,因此勉強也稱得上是“純糧酒”,但其口感確實不敢恭維,不過酒友們沒酒喝只能硬著頭皮接受。
度數較低,酒友飲用難解酒癮
同樣的糧食,白酒的出酒率要比紅酒高很多,而且白酒的度數也比黃酒高不少。
相比之下,人們覺得高度數的白酒更加過癮,喝起來比黃酒痛快多了。而黃酒普遍為15度和16度,連低度白酒的度數都趕不上,慢慢就被人們從酒桌上淘汰了。
從這兩者來看,黃酒的淪落主要是因為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并不代表著黃酒不好喝。實際上,黃酒是典型的純糧酒,適量飲用對身體很有益處。例如它可以活血化瘀、除濕健脾,并且還能顯著提高食欲,利于消化,作用十分廣泛。
今天,大部分的酒友都習慣了喝白酒。不過目前市面上的添加劑勾兌酒非常多,大家買白酒時盡量選擇純糧酒。大家可能會以為純糧酒特別貴,其實如果是大牌的純糧酒確實會特別貴,但我們可以選擇一些知名度低一點,但口感不輸一線白酒的小眾白酒品牌。
這種白酒基本只有行家才能找到,因此大家千萬不要亂摸索,多問問身邊的朋友。如果不知道買什么酒的話,可以試試這款“純糧小茅臺”——君中元私藏酒。
之所以稱它為“小茅臺”,是因為它的口感與飛天茅臺有七八分相似。而放眼白酒界,能有如此手藝的只有茅臺老廠長李興發之徒曾傳政。
曾傳政在釀造此酒之前就定下了要釀出“平價茅臺”的目標,但想要有飛天茅臺的口感,必須使用紅纓子糯高粱,同時采用大曲坤沙工藝。
但這樣釀出的酒成本很高,但曾傳政的目標只有一個,因此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最好的原料和最頂級的工藝。
皇天不負有心人,此酒釀出后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只見它酒液微黃,晶瑩剔透,酒體豐滿有油亮感,酒花分布均勻、結合緊密。喝一口這好酒佳品,綿柔醇厚的酒液沁人心脾,醬香、焦香、糊香等香氣將糧食精華體現得淋漓盡致,落喉下肚,舒暢爽凈,十分過癮,讓人忍不住想再來一杯。
最后問各位酒友一句,同為純糧酒,你更喜歡黃酒,還是白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