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外購基酒是不是欺騙消費者?
很多人喜歡把酒企外購基酒和酒精勾兌、以次充好聯系在一起,也有不少品牌在口碑上吃了這方面的虧。曾連續兩屆拿下央視“標王”的秦池就差點因為外購基酒的事兒被“亂棍打死”。
其實,要是外購基酒也算“罪過”的話,那郎酒、古井貢、洋河等等大品牌名酒可都逃不了。
我們首先要明白,大品牌酒企都有自己的酒廠,為什么要外購基酒?無非是產品的需求量太大了,自身產能跟不上,只能外采基酒來維持供應。
難道他們就不能擴建窖池,保證自產自銷嗎?這確實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穩妥的辦法。但是對酒廠來說,尤其是生產醬香酒的酒廠,擴建的前期投入是非常高的。醬香酒廠新建窖池投產周期長達五年以上,而人工成本更是遠高于其他香型白酒。
如此看來,如此多的大品牌選擇外采基酒也就不奇怪了。當然,品牌商在采購的時候對小酒廠的產量和質量要求是比較高的,畢竟誰也不愿意自己的品牌砸在別人的質量上面。
既然如此,消費者如果想喝好酒,直接去買給大品牌商供貨的小酒廠的產品,豈不是便宜買好貨?
答案當然是:不靠譜。
首先,大品牌外采來的基酒肯定是不如他們本場自釀酒的,所以通常被用在旗下低端產品上。買這些小酒廠的酒可能無須擔心質量問題,但在品質上,肯定是沾不了大品牌的光。
其次,愛酒、懂酒的人都知道,基酒對于酒廠來說,就像是飯店采購的生鮮蔬菜,這消費體驗好不好,環境和廚藝才占大頭兒。大品牌酒企能以品質立足,主要靠的也是勾兌工藝、調酒水平和老酒儲備。
有些對菜品質量追求更高的飯店,通常會有自己的菜園子、自己的養殖中心,從食材根源上就追求最好的品質。同樣的,像茅臺、玉壺臺這樣的酒企,堅持不外采基酒、不外賣基酒,就是為了盡善盡美地對自己產品的每一個部分負責。
玉壺臺每年生產1000余噸的基酒中,70%用作生產成品,30%留存陳化作調味老酒用。即使是面向普通老百姓的口糧酒,也能保證完全出自本家酒廠。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緩慢前進”,能避免急功近利帶來的很多不良后果。
總而言之,外采基酒雖然無過,但品牌商自己釀出來的產品,才是更能讓消費者信賴的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