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之地,可上至高臺樓閣,下至溪澗江灘,遠至江海余波,近至山野竹林。個有妙趣,各得其樂。但是對于廣大民眾而言,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則是各色各樣、或簡或奢的酒樓、酒家。正如現如今的我們在喝酒的時候都會根據自身喜好選擇一些廣受好評的餐館酒店一樣,古人在飲酒的時候也是一樣。歷朝歷代,每個階段都會有彼時好評榜上的知名酒樓。自然也就有一些閑散生活流連市井的文人士子將這些生活瑣碎之事記錄于書冊,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一手記載。
以市井酒文化特征較為典型的宋朝為例。北宋都城開封的酒樓眾多,據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知名的酒樓就有:樊樓、楊樓、仁和店、姜店、宜城樓、班樓、劉樓、景靈宮、清風樓等數十家;而南宋都城杭州的酒樓,據宋人耐得翁的《都城紀勝》、吳自牧的《夢粱錄》和周密的《武林舊事》的記載也有:大和樓、西樓、和樂樓、春風樓、和豐樓、太平樓、武林園、熙春樓、花月樓等幾十家。這其中,又以樊樓最有名且又有最為較詳的記載。
北宋知名酒樓:樊樓,在孟元老筆下的記載為:“白礬樓,后改為豐樂樓。宣和間更修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用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燈燭晃耀。初開數日,每先到者賞金旗,過一兩夜則已。元夜則每一瓦隴中皆置蓮燈一盞。內西樓后來禁人登眺,以第一層下視禁中。”這是當時開封最豪華的酒樓。足足有五層樓高,點綴以飛橋柵欄,日夜燈火通明,還時常舉辦各種與酒相關的競技性娛樂活動。關于此樓之得名,宋人吳曾說“京師東華門外景明坊有酒樓,人謂之礬樓,或者以為樓主之姓,非也。本商賈鬻礬于此,后為酒樓,本名白礬樓”,宋人常稱為樊樓。其得名:“樊樓”乃是因為主人姓樊,這樣的取名方式在當時較為普遍,也很容易產生品牌效應。
直到南宋初年,文人劉子翚在追憶北宋都城的繁勝作的《汴京紀事》中都曾對樊樓念念不忘:“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故國不在,山河已改,他懷念的仍舊是當年的梁園歌舞和當年的樊樓美酒。
一座酒樓,時間長了,就不再是簡單的酒樓了。它承載了一批批酒客、一個個醉客曾經無處安防的過往,也成為了一個時代深深地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