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酒多裝在密封的金屬器里,多為青銅罐和壺,但里面的液體并不全部是酒。一部分液體可能是滲進去的水或其他物質,有些液體發紅,可能跟儲存的器物和周圍的黏土有關。那么,我國都出土過什么古酒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1977年中山王墓
1977年,在發掘中山王墓的過程中,在東、西兩庫,分別發現了一件扁銅壺和一件圓銅壺,壺口都有銅蓋密封,封閉緊密,有工作人員晃了晃,感覺里面有液體。打開那件圓壺后,頓時,一陣酒香飄出,“酒!中山王喝的御酒!”有人驚呼。這是一項震驚全國的重大發現:盛在圓壺中的酒液,只剩半壺,呈墨綠色,重3公斤;盛在扁壺中的酒液則多一些,約有七八成,重6.7公斤,呈淺翡翠綠色,清澈透明。
這兩壺出土于中山王墓中的古酒,目前屬世界上第一次發現如此古老的實物酒。它不僅為研究中國釀酒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并與盛酒器相結合,也為研究當時的用酒制度提供了寶貴材料。
2006年安徽“六安王墓”
2006年初,安徽省考古隊在合(肥)武(漢)高速鐵路工程沿線例行考古勘探,行至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鋪鎮雙墩村時,發現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并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考古人員對南向的一號大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座深達11米、總量3萬立方米的封土被揭開,露出墓室。考古隊發現大量青銅器、木俑、漆器、車馬件等。
而在這座古墓中,最讓人感興趣的就是在墓中出土的一件西漢酒器中,人們發現了2000年前的西漢古酒。這次考古發現被列入“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12年寶雞市古墓
2012年7月,在對陜西省寶雞市石鼓山西周貴族墓的發掘過程中,專家在清理一件酒器——青銅卣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其內盛有液體,在酒器密封很好的情況下液體很可能是保存下來的酒。專家認為這可能是考古發現的迄今為止時代最早的中國酒,它應當與同墓出土的“禁酒器”——青銅禁一起,在服務墓主人的情況下相伴面世。
而更有趣的是經過有關部門的檢測,在本次出土的酒液中含有其他出土古酒中所沒有的典型葡萄酒的特征。經過學者們的考證,證實本次出土的酒液確實是我國古代史書上記載的古酒“齊醍”,而這種古酒,正是我國對紅酒的最古老的稱呼。此次發現,證明了我國紅酒歷史的悠久,并否認了紅酒是舶來品的錯誤看法。
2013年煙臺西漢古墓
2013年5月,經國家葡萄酒及白酒、露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分析檢驗,在煙臺開發區三十里堡漢墓群考古現場發掘出的陶器內部液體含有乙醇和甲醇成分,基本可以確定陶器內當年所裝液體為酒類,這是我國首次在漢代墓葬出土的陶器中發現酒。在這份送檢的樣品中還發現了乙酸乙酯,根據其含量,符合清香型白酒的標準。
當時,考古隊員發現了一個類似“酒壇”的陶器,上部被一些碎陶片所覆蓋。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把碎片移開后,發現壇內有液體,而且清澈透明。“從土壤的干燥程度,和附近陶器內的干燥程度來看,這個陶器內的液體應該是人為放置的,而且在放置后,上面還疊置了其他陶器,正好把它密封住了,所以才能保存至今。”
漢代墓葬出土的器皿中存有液體多次發現,而液體內含有酒精成分,僅在河南和陜西等地出現過一兩次,不過都是儲存在青銅器中,而且經過千年的埋藏,液體本身已經發生變化,甚至液體顏色都已經變綠。“由于這次是存在陶器內,所以液體顏色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而且非常清澈,”考古專家說,初步估算,這“壇子酒”的總量應該在4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