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倡健康飲酒,自然就反對胡喝海飲,喝酒體會不到它的妙處,可以說是對酒的褻瀆。喝酒需講禮亦不能失“德”,若不當飲酒后帶來粗暴行為,顯然是對他人不尊重的體現。
在中國歷史上,酒的習俗受儒家酒文化的影響,沐浴著濃郁的儒家文化色彩,講究“酒德”。
何為酒德呢?
其實就是飲酒的道德規范和酒后應有的風度。一是飲酒時應具備的品德。二是酒醉后仍不亂的品性。總起來說,中國傳統主張讓酒回歸到文化的本位。
“酒德”兩字,在《尚書·酒誥》中集中就有具體體現,那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眾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
一、量力而飲
飲酒不在多少,貴在適量。
要正確估量自己的飲酒能力,不作力不從心之飲。過量飲酒或嗜酒成癖,都將導致嚴重后果。
《飲膳正要》指出:“少飲為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飲過度,喪生之源。”《本草綱目》亦指出:“若夫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傷軀隕命,其害可甚言哉!”
這就是說,過量飲酒,一傷身體,二傷大雅。有的人或賭酒爭勝,或故作豪飲,或借飲澆愁,都是愚昧的表現,懦夫的行徑。
二、節制有度
飲酒要注意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得超過八分,這樣才飲酒而不亂。
對那些以“酒逢知己干杯少”為由勸人再飲者絕“非良友”,這是節飲的榜樣。
古時信陵君“與賓客為長夜飲,…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曹植“任性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常飲酒無歡,遂發病薨”,享年僅41歲。而晏嬰諫齊景公節制飲酒,山濤酒量極宏卻每飲不過八斗,都一直奉為佳話。
三、飲酒不能強勸
清代阮葵生所著《茶余客話》引陳畿亭的話說:“飲宴若勸人醉,茍非不仁,即是客氣,不然,亦俗也。君子飲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通為恭敬,以虐為慷慨,以大醉為歡樂,土人亦效斯習,必無禮無義不讀書者”。
這里刻劃了酒林中一些近乎虐待狂的歡飲者,他們胡攪蠻纏,步步進逼,層層加碼,必置客人于醉地而后快。
那些強行勸酒之人往往還振振有詞,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難得幾回醉”,完全是把沉溺當豪爽,把邪惡當有趣。
其實人們酒量各異,對酒的承受力不一;強人飲酒,不僅是敗壞這一賞心樂事,而且容易出事,甚至喪命。
因此,作為主人在款待客人時,既要熱情,又要誠懇;既要熱鬧,又要理智。切勿強人所難,執意勸飲。還是主隨客便,自飲自斟。
飲酒重得趣,切莫缺酒德。
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已然形成一種文化內容而流淌于今。重塑現代中國白酒禮德之道,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需要。
你知道哪些常見的飲酒方式呢?
勸酒: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瀝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升華。
文敬:是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也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
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在這種雙方尋找論據的同時,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華。
代飲:即不失風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
罰酒:這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罰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最為常見的可能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