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小廟談酒之一
四個多月沒有更新,寫起字來頗感生疏。溫習前面的帖子,暗自心驚,竟然逾七萬字。字數讓我很不安,圍繞一個主題寫了七萬字,前所未有。很希望我的小學老師能看到,她曾斷言我長大了寫封信都困難。雖然成績一般,但小廟很聽老師的話,后來少小離家時候,孤獨寂寞也不寫信,幸虧這次是寫貼不是寫信,要不然寫完“你好”就又卡住了。感謝互聯網。
雖然有了七萬字,但覺得七萬字并沒有把酒描述的足夠,我知道酒友都看累了,可我好像還有千言萬語。是我太嘮叨了嗎?不盡然。只怪酒的歷史太悠久,故事太多,縱使小廟喋喋不休,也只是滄海一粟。
嘆一聲: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自從寫貼,加微信的酒友眾多,每每打開朋友圈看一圈,目不暇給煞是熱鬧。不時有酒友借酒抒懷,間或見解獨到且言真意切,當真是振聾發聵。于無聲處聽驚雷乎!
酒友之中不乏有心之人,這幾個月來,有幾位提醒我,說網絡上有人在模仿,甚至在詆毀。小廟聽到居然暗自得意,虛榮之心人皆有之,我非圣賢,焉能免俗。其實小廟也曾一探,雖是意興闌珊,但也饒有興味。不僅看了他們的文章,而且還買了他們的酒嘗。
但這小小得意只是膚淺的愉悅。朝深里說,這是初衷的部分實現。因為常相遇就是希望酒商們覺醒,做出物美價廉的酒來。假如常相遇是一次啟迪,那最好能激發更多的回響。
不足之處是模仿無需面面俱到。可能因為我一直自稱小廟,所以有幾位的酒也都在名字前加個“小”字,叫小X酒,我估計這文字他們也會看到,在此奉勸一句,畫蛇添足了,大可不必。希望你們不要把心思全花在三圣小廟身上,而是要多關注怎樣做出超越常相遇的酒來。只要能拿出好酒,不管你說過我什么,小廟也一定為你喝彩。
好酒難得。酒真就不容易,酒好則難上加難。常相遇也僅僅是個真字而已,離好字那還遠的很。就目前環境看,咱們也只能權且求真。清蒸清吊是必須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以外,我們抬起腳尖勉強能夠到的,無非是這秋天的第一池子酒,壓池子酒。這個名詞無需過多解釋,無非是發酵時間長點而已,前面詳細講過,大家都知道。
可要是深入思考一下,也能反映一些問題。既然發酵時間越長越好,那么酒廠為什么不讓每批酒都發酵時間充允呢。春天的料到秋天好喝,那秋天的料春天再蒸豈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究其根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傳統白酒原本就是隔季出酒,一個池子一年只出酒兩次。而自從勾兌酒的魔盒打開,從此萬劫不復。
起初原酒所占勾兌酒的成本比例較高,為了壓縮成本,“專家”發現原酒作為基酒的原料,經過勾兌而出的口味并不受發酵時間所限,所以酒廠為了壓縮成本,就縮短發酵時間,現在二十多天的發酵期是普遍現象,這樣一來,一個池子從每年兩次增加到七到八次,池子使用率高了,那成本自然降低不少。當然還有發酵時間更短的,有種方法的標準時間是七天,那個嘛,呵呵,不在此議。
縮短發酵期盛行一段時期以后,同行皆行其法,成本逐漸趨同。“專家”又想出了好辦法,“混扎續蒸”工藝開始盛行,原本三斤糧食只出一斤酒,使用這個工藝以后,可以出一斤半,成本再次降低。
但這還不夠!所謂欲壑難填,當成本再次趨同時,“串香”橫空出世,假設一個池子原本出600斤60度的酒,現在出800斤900斤也還是60度。
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你想要酒降到酒精的價錢,那就一定會有“專家”做出酒精一樣的酒來。酒精是酒嗎?這個問題也有人博弈。我想最好的回答是:糖精是糖嗎?
往前追溯三十年,有跡可循的現實很殘酷,成本越來越低,而酒價卻越來越高,成本與價格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搭眼朝這個空間看去,適用于某段京劇的上半句:看~那~里,黑~洞~洞,定是那~賊巢穴......。
談到這里,諸位一目了然。愿意多花錢,包個池子的話,想發酵多久就多久,不受限制。但僅從酒業現實出發,想買到接近傳統白酒的一個“真”字,也就只能是在這秋天才有可能。所以壓池子酒并不是酒老板們良心發現,他們不得已而為之矣,我們絕不心懷感激。順勢而為,拾遺撿漏吧,不亦快哉。“俺不免~趕上前去,殺他個~干干凈凈~~”。
秋天說話就到了,距離出酒季已為時不遠,記憶中每到農歷八月初,前后幾天功夫,周圍酒廠就都開了工,壓池子酒的味道本就濃郁,況且幾乎同時開蒸,蒸完酒的酒糟再露天攤開曬上,空氣中到處彌漫著酒的味道,無孔不入。
小時候可沒覺得這味道好聞。放學路上遇到躲不過的酒糟子,就捂著鼻子趟過去,每每一仰頭,或許就看見烏壓壓的大片鳥雀,遮天蔽日的伴著巨大聲響飛進視野,緩緩地又從視野里飛出去。
回想一下,好像進入九十代后,就再也沒見過鳥群飛過了。它們都去哪了呢?!
生存還是毀滅?依然是個問題。
《白酒那些事兒》同名微信公眾號是:baijiustory(長按可復制),歡迎關注。
征稿啟事
和白酒有關的原創文章,歡迎各路高手來稿,投稿請加扣扣:2986817696 (長按可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