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看看這瓶酒,好不好。
老師,給看看這酒唄。
……
自打進入酒圈,記者直接榮升“鑒寶”專家,平時給七大姑八大姨都不敢多提一個“酒”字,不然一定會被拎著脖子問他們手中的“寶貝”值不值錢,是不是好酒。
“好不好”,對于大眾消費市場來說,成為一個毫無標桿的界限,區分大眾市場中形形色色的酒品牌。對于絕大部分消費者來說,香型、口感、度數都是比較模糊的專業術語,更多的則是品牌,價格。酒與大眾息息相關,卻又成為最熟悉的“陌生品”。
記得幾年前,我曾認為酒與中國傳統的戲曲文化一樣,在人一生的閱歷中,終究會有走向敬仰與喜愛的一天,這是源于生活積累對于我們認知的改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不再這樣理想的看待這件事,消費者對于酒類產品的消費,更多來自品牌力與產品價值。這是他們選擇產品不可或缺的條件。
隨著中國酒行業回暖升溫,幾年的市場調整對于終于是要看到了曙光,近一段時間以來,茅臺、五糧液頻出提價新聞,但作為一線品牌,同時擔當價格標桿的它們在把控價格上十分謹慎,茅臺更是對擾亂市場的經銷商使出了“斷腕”的氣魄。很簡單,這些一線品牌需要保證市場占有率,需要獲得大眾消費市場的認同,親民的價格就成為他們的優勢。這基于多年來他們品牌塑造的成功,當價格更加親民時,大眾市場這種“趨優”心態,會讓更多人選擇品牌產品。
對于大眾市場的培育,不應該急于一時,而是一個品牌樹立的過程。大眾消費市場與酒品牌內在的宣傳意識脫節,造成了目標市場對于“酒”內涵的理解欠缺。
中國酒業應該回歸大眾文化,傳遞品牌精神,在這樣的作用下,酒業將與它的消費市場不再脫節,行業才能進一步提升。在今年中國酒業協會年會上王延才理事長指出,酒是具有文化屬性的消費品,引導酒類的消費文化尤為重要。最近幾年,“快餐文化”較為盛行,這是社會轉型期的文化價值觀變化和多元文化沖擊必須經歷的階段,釀酒產業不能也不應該隨波逐流。比如中國的“干杯文化”,在古代,喝酒首先是一種禮儀活動,是很莊重的,人們在干杯時總是用右手執杯,伸直與肩齊,這是為了讓對方看到,祝酒者腰間沒有暗藏武器,是友好和尊重的意思。而在現代,干杯逐漸被人曲解為勸酒的手段,令人聞言興嘆、心生顧慮,這和酒所賦予的愉悅和快樂的精神價值是背道而馳的。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中國酒行業要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酒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酒行業理應首當其沖,當仁不讓,大力弘揚理性文明的飲酒行為。凡是經典傳承的文化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有滋養價值的精神文化才是最為根本的消費動力。
(本文選自《中國酒業》雜志)
王瑩,《中國酒業》雜志資深記者,酒業媒體人。從事酒類、食品快銷新聞報導及出版工作多年,品牌、進口酒專欄主筆。
客服微信:V99-jing
精彩推薦
免責聲明:本公眾平臺轉載自其它媒體或個人的文章,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我們將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來源和原創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認為本公眾平臺某部分內容有侵權嫌疑,敬請在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更改或刪除。
感謝您抽出 ·來閱讀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