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這個名字雖是自古就有之,但用在今天我們喝的茅臺、五糧液等白酒身上則是新中國建立之后的事情了,以前白酒還沒有統一叫“白酒”,一般叫做“燒酒”、“白干”、“谷燒”、“燒刀子”一類,或者有自己的名字。
先講講酒的顏色
現代白酒的“白”字,不是指的顏色,而是取白的另一個意思:沒有,無,比如一窮二白。而古時候的白酒,則是指的白色的酒。比如李白詩: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喜笑牽人衣。
元以前,還極少有蒸餾酒的出現,人們釀制的基本都是發酵酒,這種白色就是來自于谷物淀粉的顏色,比如用大米發酵出來的米酒,難以完全過濾,陸游就有詩一句“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白色或米色的酒,宛如美玉。所以,古代酒名多帶有“玉”字:玉友、玉蛆、玉蟻、玉醅、玉酒、玉醞、玉醑、玉液、玉液金波、玉液瓊漿、玉漿、玉膏、玉瀝、玉西東、玉東西、玉尊、玉觴、玉醴、玉髓等等。
還有很多的酒名,是關于酒的顏色的。比如綠蟻,王維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夜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綠蟻也就是因為酒過濾不好,里面有懸浮物,像螞蟻一樣。
杜甫《獨酌成詩》:“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就是我們常說的“燈紅酒綠”。
不論是白色的酒,還是綠色的酒,或是紅色的酒,或是黃色的酒,有些是原料的顏色,有些是酒曲的顏色,有些是受環境的影響。直到我國明清時期黃酒技術成熟,釀造酒的顏色逐漸以黃色、琥珀色為主了。
清代到民國,燒酒逐漸走向主流,建國后50年代初國家開始大力推動了各地酒廠建設,白酒一詞也開始興起了。
寶島臺灣因為近幾十年與大陸文化的分離,像臺灣的白酒就叫高粱酒。
而香港,因為百年殖民的原因,其飲酒習慣則完全西化了。如果你在香港餐廳要喝白酒,或者在超市里問店員要白酒。估計人家都會以為你要的是“白葡萄酒”。
香港人對傳統白酒的了解度是不夠的,從香港的酒類消費量上來講,葡萄酒是最普遍的,然后就是各種白蘭地、威士忌之類的烈酒,再就是清酒。傳統白酒基本是很小的市場份額。香港的白酒消費人群主要是上世紀中后期移民到香港的內地人,以廣東人為主,還有就是經常往來內地和香港的人群。
香港白酒 HKB
那么香港是否也像臺灣一樣有自己的白酒,嚴格意義上講,香港沒有原產的白酒。
不過這幾年出現了一款叫:香港白酒(HKB:Hong-Kong Baijiu ),是在四川找酒廠代工,原料是:高粱、 大米、 糯米、 玉米和小麥五種原料進行發酵和初次蒸餾后。再運往意大利西北部的釀酒廠進行再次蒸餾,最終在意大利酒廠的干邑橡木桶熟化陳年2年,再將酒精度數勾調稀釋到43度裝瓶之后才裝瓶,最后送往香港地區售賣,嚴格講它的產地是:意大利。只是它最早和主要的售賣地是香港,就一香港白酒命名了。
這款酒和傳統白酒不同之處在于,陳年容器:橡木桶。它用了干邑桶,所以,會帶來很多花果的香氣:青蘋果和青草的微妙清新香氣,口感平衡甜美。以及橡木桶本身的風味:能品出巧克力軟糖、太妃糖的風味。
香港白酒的包裝,既有中國的紅,也有西方設計上的簡潔,和它的釀造方法一樣,也算中西合璧吧。
雖然白酒歷史悠久,但一直很難為西方人接受。目前,這款白酒在全紐約州超過20000家餐館,酒吧,酒店,culd以及零售店投入銷售,會不是把外國人對中國白酒的路數給帶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