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藝釀酒技術
生料釀酒也就是當今時代新工藝釀酒技術,操作很方便,但是做出的酒質比熟料差,可以作為新手首次釀酒練習,也同時體驗下新工藝釀酒技術。
一、糧食準備:高梁玉米必須粉碎成顆粒,大米糯米不用粉碎。去掉糧食中的雜物,并清洗,避免雜質影響酒質。
二、投料:按糧食的比例加水和加酒曲,冬天加35度左右的溫熱水,容器不要裝的太滿預留一定的空間,因為糧食以發酵液態會膨脹。
三、發酵必須密封,保證發酵氣體能排出,杜絕外部空氣及細菌進入。
發酵溫度:發酵前期溫度30-35度左右,后期25-30度左右。發酵前1-3天必須保持嚴格的溫度35度左右。
發酵攪拌:液態發酵過程中必須攪拌,前3天每天必須攪拌3次,3天后1天一次。10天后不再攪拌。
四、蒸餾:采用科學性釀酒設備,避免糊鍋,蒸餾出自己想要的度數即可的得到成品酒。
民間熟料釀酒工藝如下:
1.選材:主要選用洮湖一帶所產優質糯米為原料,該米色白光潔,味蘊性粘,香味滋溢。
2.方法:經淘洗、蒸熟、淋凈,加入甜酒藥為糖化發酵劑,在糖分達到一定要求時,再摻入50度小曲酒,立即封缸,經較長時間養醅后,再壓榨、陳釀,成為成品。其色澤自然,不加色素,澄清明澈,久藏不濁,醇稠如蜜,馥郁芳香。
這種方法釀造出來的金壇封缸酒營養豐富,味道又非常的好,在古代自然是受到一致的好評,在明朝,還有一些小故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曾駐蹕金壇顧龍山,當地百姓獻上以糯米釀造的酒(封缸酒的雛形),飲后大悅,并命當地官員將飲剩的酒密封埋入地下,若干年后,朱元璋消滅群雄,登基為帝,金壇當地官員將當年飲剩的酒進貢給朱元璋,經埋地密封多年的酒更加甘淳,遂為之命名,并列為貢酒,又稱朱酒。
金壇封缸酒歷史 早在秦時,每年農歷霜降至次年立春,金壇民間即有師傅走村串巷以糯米釀酒。他們使用專門的器具,經淘洗、蒸熟、淋凈,加入草藥為糖化發酵劑,發酵后制成酒,民間俗稱“米酒”。人們在米酒內加入白酒,再次封缸發酵,名“封缸酒”。此后數百年間,釀制技藝逐漸成熟。元朝末年,朱元璋東征時,曾駐扎金壇臥龍山,飲得當地百姓自釀的封缸酒,贊不絕口。朱元璋登基后,金壇封缸酒從此成為朝廷貢酒,并在民間代代傳承。
酒的發展史:
從嚼酒到釀造酒到蒸餾酒再到再制酒
這可能是最原始的制酒方法了,不但中國古代曾經拿嚼酒的方法來釀酒,就是古代南美洲、琉球、日木跟南洋群島一帶也有用嚼酒待客的記載。中國史籍隋書靺鞨傳更是清清楚楚寫明嚼米為酒,飲之亦醉。干隆年間黃叔敬寫的臺海使槎錄上說:未嫁番女口嚼糯米后,藏三日,略有酸味為(麥+曲),舂碎米和(麥+曲)置甕中,數日發氣,取出攪水而飲,亦日姑待酒。由此看來,兩百多年以前在臺灣就有用嚼的方法釀酒待客了。
再往后發展就是釀造酒,酒里所含的酒精是從淀粉質者或是含糖分的原料經過酦酵而產生的,這種酒含酒精成分都不高,最高也不過百分之二十度左右。像啤酒、紹興酒等等都是,如果喝的不過量,對于身體是有益處的。
技術更加進步的一點的時候就出現了蒸餾酒,是把釀造酒或者釀造的酒糟加以蒸餾而成。這種酒的酒精含量最低也在百分之二十度以上,最高有達百分八、九十的。像白干、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都是。
到現在特別受到觀眾喜愛的再制酒,又叫合成酒,是把釀造酒跟蒸餾酒混合調配,有的加上香料、色素、調味品、各種藥材,泡上相當時間或者再加工過濾而成的,像虎骨酒、五加皮、參茸酒等等都是這一類。這種酒大半都是培元固本、強筋健骨、補肝生血的酒。也有人特別喜歡喝合成酒。像日本的清酒、臺灣的米酒、紅露酒也都屬于這一類。
每一步的跨越對釀酒技術來說都是提升。
中國釀酒歷史淵源久遠,最初起始于商、周時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歷史了,這些釀酒方法都是我國釀酒文化中的寶藏。技術永遠是第一生產力,我們應該在繼承原有優良技術的基礎上不斷的發展創新,使現代化的釀酒技術不斷的實現突破和進步!
釀酒相關資訊:
你造嗎,哪些糧食釀酒比較好?
釀酒技術入門篇——玉米酒釀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