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愛飲酒,從古詩詞中可見一斑。
曹操曾感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唐代王翰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情懷,酒仙李白更是發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無限感觸。
而在武俠小說中總少不了,如武松般喝了十八大碗還能過景陽岡打虎的豪情……
古人仿佛個個是酒中高手,動不動就是幾升一斗。
如此“海量”,讓我輩汗顏。
難道,古人真的如此能喝?
非也,只能說,古人飲酒套路深!
古人喝的可不是白酒
古人總是論壇、論碗的飲酒,難道真是他們千杯不醉,酒量過人?
其實,古人喝的可不是我們今天的白酒。
而是一種酒精含量極低的糯米酒。
中國早在3000多年前,就獨創了酒曲復式發酵法,這種酒是釀造酒,釀出來的酒最多也就十幾度,因為一旦超過14°,酵母、曲藥酒被酒精殺死。
到了宋代,蒸餾酒的發明,才使酒的度數慢慢提升。
所以,別看水滸的好漢們海吃海喝多么豪情萬丈,看似酒量很大,其實,他們也就是喝了點兒酒精度數很低的醪糟。
古人喝酒分量少、時間長
古人能喝,還跟他們的酒杯大小與現在完全不同。
在西漢,一升只有今天的0.3升;而東漢的一升,不足現在的0.2升;就算唐朝以后,也不到0.6升。
所以,別看古文里喝酒又是“斗”又是“石”的,其實沒喝多少。
而且,古人喝酒的時間也很長。一喝就是通宵達旦,要不就是長夜之飲。
畢竟,古人不用像現代人要早起上班,
所以,想喝多久喝多久,一不小心酒喝上千百杯。
古人喝酒,也愛吹吹牛
人一喝酒,就愛吹牛皮。
古人,亦然。
而且,牛皮比今人吹的還高。
比如,酒仙李白愛吹“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酒伯淳于髡的“一斗亦醉,一石亦醉”,而酒簍子劉伶吹出了“一飲一斛,五斗解酲”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