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流傳著一個加水鑒別“純糧固態酒”的視頻,視頻中稱,鑒別假酒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式,就是倒多少酒就加多少水,如果酒加水之后,變渾濁就是純糧食酒,如果加完水之后還依然清澈透明,就是酒精勾兌酒,只要用這個方式把酒驗一驗,百分之九十的酒都得扔!這是真的嗎?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進入全屏 50 點擊按住可拖動視頻
聽著視頻中的“民間科普”說起專業知識似乎也不含糊,什么“醇醛酸酯酮”啊,什么“國家標準GBT20821”啊,很專業的感覺。說實話,如果小編是一個非專業的吃瓜群眾,還就真的相信了。真相到底如何?讓小編給您真正的科普一回吧。
事實真相是:
高度酒加水之后,隨著酒精度降低,酒中的一些高級脂肪酸及其酯類會形成乳濁液,酒體變混濁;市面上一些高度白酒,為了便于人們加冰、加水飲用,在生產過程中進行了預處理,將這些高級脂肪酸及其酯類去除了,所以就不會出現渾濁現象;
其實,使用液態法生產也會有一些類似高級脂肪酸及其酯類的物質存在于高度白酒,加冰、加水后也會出現渾濁。所以,加水后出現渾濁,并不能成為評判高度白酒是否優劣的標準,更不能成為判定一個酒是不是固態法白酒,即“純糧釀造”的依據。 除了加水變渾濁就是純糧酒的謬論外,“民間科普”視頻中還提到了“不要喝低度酒,尤其50度以下的酒千萬不要喝!50度以上的酒也不敢保證是純糧釀造酒。”國際上主流的蒸餾酒都是將原度調整下來,因為酒度太高不適合直接飲用。中國的白酒也經歷過從高度到低度的發展,原先60度以上定性為高度酒,60度以下為低度酒。從1987年以后,定性50度以上為高度酒,50度以下為降度酒,40度以內為低度酒。可以說,不同時代對高度酒和低度酒的定義也是不同的,是為了不斷適應消費市場的技術調整。從技術角度來看,好的低度酒對原酒的品質要求更高。因此,度數高低不能作為質量好壞的簡單判定,高度酒有好質量的產品,低度酒也有高質量的產品。
如今的朋友圈多有流傳“民間科普”,各種科普文章和視頻也大行其道,“民間科普”興起的背后也帶來了新問題:當人人都在發表科學言論時,公眾到底該信誰?
“民間科學家”們往往是一知半解和盲人摸象,偶爾聽到或者看到了一些科學知識,然后就加以想象自行腦補之后,以為了解了真相。其實是經不起科學驗證的,科學講究的是廣泛性和嚴謹性,不是簡單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