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茅臺披露2022年一季報,實現營收322.96億元,同比增長18.43%;凈利潤172.45億元,同比增長23.58%。
什么概念,相當于日賺1.92億元。
在最初茅臺熱的帶動下,醬酒早已完成品牌熱向品類熱的轉變。
2020年,醬酒總產量約60萬千升,銷售收入1550億元,利潤630億元,分別占白酒行業總產能的8%,總收入的26%,總利潤的39.7%。
2021年,醬酒產能與2020基本持平,銷售收入1900億元,利潤780億元,分別占行業總產能的8.4%,總收入的31.5%,總利潤的45.8%。(關于產能的說明:按“GB/T26760-2011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60萬千升醬酒總產能包括坤沙、翻沙、碎沙三種工藝釀造的醬香基酒。)
從數據不難發現,醬酒憑一己之力,以占白酒行業約8%的產量,實現了總利潤的近四成,其極強的盈利能力和熱度不言而喻。
回顧資本第一輪大規模進入醬酒可以追溯到2008年,后2013年、2016年分別是其退燒和歷史重演的重要拐點,其間有娃哈哈、海航等潦草退場的資本,也有天士力、金東集團、高領等與醬酒實業相互賦能成功的資本。
在資本爭相入場的醬酒,直到2021年下半年,國家市場監督總局的“一紙約談”使醬酒遇冷之說蔓延,加之今年醬酒老大茅臺電商平臺的上線,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投資二三線品牌的資本,還是做醬酒的企業、經銷商都面臨著不得不跨越的三道門檻。
1.警惕茅臺控價
控的是貨價不是股價。
為什么要控價?一是維持市場秩序,給百姓一個交代。市價的炒作,黃牛的惡意倒賣,讓品牌蒙上了一層陰影,喝不喝得起茅臺的都在一邊罵它一邊搶它。二是茅臺的價格再高,其中盈利最大的還屬經銷商和二級市場倒賣它的人。
所以價格過高和過低對茅臺都沒好處,所以要控價,不能超過天花板,也不能突破底線。
其實茅臺控價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了。自2018年李保芳時代就把控價提上了日程,那時對公司的營銷體制進行改善,當年就有437家經銷商被取消資格。
后三任董事長也都在想方設法控制茅臺的終端價格,比如取消了實施還不到一年的“茅臺拆箱令”;宣布入住茅臺國際大酒店的客人不再享有1499元購買飛天茅臺的資格,未來酒店的茅臺酒直營店也將被裁撤;各電商渠道搶購1499的飛天…
這都是為了控價而做出的一系列措施,包括今年的重磅——電商平臺“i茅臺”。
直營電商渠道上線之后,無疑為消費者提供了新的購買渠道,由生產商直接對接消費者,省去中間環節,可以加強茅臺對銷售渠道的管控,把銷售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賣給誰、怎么賣、什么時候賣,都可以自己說了算。
對此,一些經銷商說“只要飛天茅臺不上i茅臺,對我們就沒什么影響”,不少經銷商心里的石頭落了地,但官方對上不上線飛天茅臺這個問題是這樣回答的:“i茅臺”不直接銷售飛天茅臺,后續是否會上線飛天茅臺尚不確定。
沒錯,暫不上架,尚不確定,不代表著以后不賣,也代表著茅臺可以隨時自主的賣飛天,像一顆定時炸彈,你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爆炸。
它需要時間緩沖,需要時間測試市場和經銷商體系的反應。作為生產商,一旦核心產品飛天茅臺直營上線,對現在壓貨的經銷商來說是莫大的沖擊。
而茅臺的控價成功,也意味著二三四線醬酒品牌的貨價要隨之降低。那些本身壓貨的經銷商是希望炒出更大的盈利,這樣一來,手里的貨還怎么壓得住?
這便是現在醬酒的第二道門檻。
2.經銷商需銷貨
茅臺的實際產量,在中國白酒占比一直不高,產量不高,意味著只有一部分人能喝到,正是放大了其稀缺性的點,加上經銷商和黃牛的合力炒作,使醬酒整體價格居高不下。
2019年和2020年,貴州茅臺直銷收入分別為72.49億元和13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65.65%和82.66%;批發代理收入為780.96億元和815.82億元,分別增長12.87%和4.46%。2021年,貴州茅臺直銷收入為240.29億元,同比增長了81.49%;批發代理即經銷渠道收入為820.3億元,同比增長0.55%。
這是近三年的狀況,直銷渠道收入持續高歌猛進,再觀今年第一季度,這或許會成為茅臺酒的常態。
當然,這與貴州茅臺經銷商的減少有一定的關系。2018年年末,貴州茅臺在國內的經銷商達到歷史最高的2987家,2019-2021年,貴州茅臺在國內的經銷商數量分別為2377家、2046家和2089家。2021年年末公司經銷商數量較2018年的高峰已經減少了近千家,降幅達到了三成以上。
自2019年年報中,銷售模式由“通過直銷和批發代理渠道進行銷售”替代了一貫表述的“扁平化的區域經銷為主,公司直銷為輔”。一旦直銷為主,經銷商手里的貨就會如同洪水猛獸,幾百萬的貨壓在手里,飛天茅臺不敢說貶值,但大量的貨源捏在手里長期壓著資金,不能產生利潤。
同理的,除茅臺外的醬酒品牌不僅是對龍頭老大控價的擔心,兩者亦是在疫情沖擊的大環境下,社交消費場景減少,對終端需求減少的恐懼。
3.小企業仍要發展品牌
醬酒行業競爭有多激烈?上有全國性品牌的擠壓,下有數量龐大的地產酒的斗爭。
此前說過,醬酒早已完成品牌熱向品類熱的轉換,但經歷了幾年的跌宕起伏,醬酒行業已經明顯進入中下場階段,由品類擴張進入品牌競爭的細分階段。
在全國,做出品牌的醬酒企業幾乎沒有300以下的醬酒。
知名醬酒品評人周山榮的書中說到“在傳統醬酒中,具備創新財力的企業很多,可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很少,這就導致了醬酒市場上名酒和知名品牌都很少的現狀”。
還有一句也讓我印象深刻“不做品牌是等死,做品牌是找死”。
那小企業發展品牌的活路在哪兒?他兩次提到品牌,兩次都以“酣客酒業”舉例,比如酣客首創的“醬香之旅”、醬酒新玩法:拉酒線、看酒花、火檢法等。
最后,不難發現,發展品牌所有的創新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品質。
醬酒市場再火熱,想在這一產業里分一杯羹,酒質是最重要的保證,其次是創造新品牌,創造獨立于茅臺之外的新玩法,放長周期,給自己時間塑造品牌,也給消費者時間接受品牌。
本文首發于公號“天下純糧”,關注帶你遇見更多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