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五年《民族導報》半月刊
民國三十六年《仁聲》月刊第一期
1:文物簡介
《民族導報》
《仁聲》
這兩張圖片分別展示的是民國三十五年《民族導報》半月刊和民國三十六年《仁聲》月刊第一期,目前收藏在茅臺集團檔案館中。
在2016年7月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經相關專家鑒定《民族導報》半月刊、《仁聲》月刊第一期,是民國時期三家燒坊互相競爭的歷史見證,具有比較重要的歷史意義,為一般文物。
2
文物背景
抗日戰爭時期,貴州成了戰時大后方,全國工商業紛紛遷往西南。貴陽、重慶工商業呈現一片繁榮景象。茅臺酒的需求量猛增,促使三家燒房繼續擴大生產。
這時期,“成義燒房”與“恒興燒房”的主要銷售點都在貴陽,兩家競爭甚為激烈。“恒興燒房”在貴陽先后設立三個銷售處,仗著資金充足、生產量大的優勢,薄利多銷,與“成義燒房”爭奪市場,利用節日在報上大登廣告,用“買一送一”的廣告擴大銷路。“成義燒房”也不甘示弱,憑借著老字號招牌“窖老酒醇”的牌子,保持其優勢地位。“榮和”原先主要銷售區在重慶,此時也在貴陽打開銷路,委托“新生紙號”代銷。
抗日戰爭勝利后,賴永初把“恒興燒房”的茅臺酒商標改為“賴茅”,1946年, 以此加強“恒興燒房”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在上海印制20萬~30萬套商標,顯得比“成義燒房”、“榮和燒房”更加富麗堂皇。針對“成義燒房”百年老窖的商標,“賴茅”特別在商標上注明是“用最新的科學方法釀制”。“成義燒房”則大登廣告,宣傳“華茅”的傳統特點,并且把酒的售價始終保持在賴茅之上,表示華茅質量比賴茅高。
賴茅提價,華茅也提價,市場曾一度出現茅臺酒競相提價的奇異現象。當時,人們也把“榮和燒房”產的酒叫“王茅”,于是市場上人們就以燒房老板姓氏來稱呼區別三家生產的茅臺酒,即賴茅、華茅、王茅。
三家燒房均以此為自產酒命名,并在貴陽市仁懷同鄉會所辦、文通書局印刷的刊物《仁聲》月刊上每期刊登廣告。
《仁聲》涉及華、王、賴茅商標廣告
三家的廣告都登在同一頁,格式相同,第一行是“真正茅臺酒”字樣,第二行是出品廠家,第三行方框大字是各自酒名,華茅賴茅還在下方印上銷售地點及電話電報號碼、營業處,“賴茅”為貴陽市繁華的中華南路201號,“華茅”為中華南路76號。“王茅”沒有電話,只印上“重慶遵義均有分銷處”字樣,三家總廠所在地都是貴州仁懷縣茅臺村楊柳灣。#白酒# #茅臺酒# #我要上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