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只有酒文化,沒有酒桌文化。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實際意義卻大相徑庭。
酒桌上勸酒本身是一個禮儀,也是隨處可見的社交活動。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逢宴必酒,逢酒必勸,逢勸必猛”成了酒桌文化。也正是在這樣的觀念下,喝酒也成了衡量耿直豪爽、兄弟情義的標準,酒局成了“奪命”局。
“新員工未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為了簽單男子醉倒地鐵哭訴生活不易”、“婚宴上伴娘遭勸酒后身亡”......諸如此類的新聞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要清楚的知道:
第一,酒文化不等于酒桌文化。
第二,社交禮儀你應該有,但請正確認識什么是酒文化,什么是文化禮儀。
第三,勸人飲酒、甚至強迫他人喝酒,喝了就是給面子,喝的多就是有面子的想法是錯誤的,請認識到這一點并勇敢的拒絕那些強迫你喝酒的人,這不是慫,這是自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席即有禮,有禮既有德中國飲酒文化發展至今,經歷過傳承與演變,現已蓬勃發展。但是發展中不乏丟失酒禮與酒德。一個人的修養不只是看其外在素養與能力,還要注重各方面綜合素質。
就整個社會各階層、各民族而言,幾千來的約定俗成,可以歸納為以下酒禮和酒德:
■ 量力而飲,飲酒不在多少,貴在適量,不作力不從心之飲。那些賭酒爭勝、故作豪飲、借飲澆愁的行為,無一不是愚昧和懦弱的表現。
■ 節制有度,飲酒要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過七八分,飲而不亂。正所謂“酒不可極,才不可盡。吾欲持酒以禮,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力戒貪杯與逞才。
■ 飲而不勸,至少不能強勸,講究“君子飲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切勿強人所難,執意勸飲。還是主隨客便,自飲自斟為好。
酒桌文化一字之差,實際意義卻大相徑庭說實話,不能將之稱為“酒桌文化”,加上引號更為貼切。中國古代的酒文化,重心還是在于“文化”二字,酒都只不過是手段而已。而喝酒拼個你死我活這種酒桌文化,并不屬于中國傳統文化范疇內的飲酒習慣。
勸酒、酒量高、有面子、沒面子?
勸人飲酒、甚至強迫他人喝酒,喝了就是給面子,喝的多就是有面子——這是畸形的酒桌文化。
請記住,當你不能喝酒,不會喝酒,沒有喝過酒,就請選擇禮貌拒絕,不要硬撐。這是為你的生命健康著想。為什么要選擇硬撐?為什么要覺得不會喝酒就丟面子?你工作能力很差嗎?能喝酒你就能提高你的實力了嗎?沒了命,你還能做什么?
還有,請不要輕視那些不會喝酒、不能喝酒的人。不要勸已經拒絕喝酒的人喝酒,更不要強迫別人喝酒!
他不會喝酒,影響他工作了嗎?影響他和你正常談話了嗎?不會喝酒,難道就是沒有能力的表現?一個會喝酒的人就能為你好好工作?因為拒絕喝酒就不給別人工作機會、不和別人交流的人才是真的目光短淺。
那些勸別人喝酒的人,你以為那是給你面子嗎?不是,內心可能根本就不尊重你。面子,不是靠喝酒給的。是靠能力,靠你的真才實學。喝酒不是什么本事,能喝酒也許是說明你體內乙醛脫氫酶分泌的比較多而已。在能力大于關系的圈子里,并不需要你的酒量,而是需要你的禮儀,你的素養,你的情商。有素養的人不會輕易不尊重一個尊重他人的人。
文明飲酒,以行酒傳播文明。
酒德和酒禮,是中國酒飲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行的是酒,踐的是德和禮。
只有同時具備了酒德和酒禮,才談得上“酒品”,“好酒品”不應當僅僅是個人的優秀特質,更應成為整個社會的良好風尚,彰顯自身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