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飲用葡萄酒,尤其是干紅葡萄酒時,覺得口感酸澀,而選擇兌著雪碧喝。但是,這樣做真的好么?今天小編就好好扒一扒葡萄酒兌雪碧的“來世今生”。
首先我覺得也不是多大個事,不太了解葡萄酒文化,不適應干白干紅的味道,兌唄,兌不兌是你的自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也不存在什么喝法就比較高端,什么喝法比較low。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喝酒只是為了助興,大家愿意怎么喝,喝的開心就好了。畢竟吃喝的習慣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無論怎樣,開心就好。
但是喝葡萄酒時有個普遍性規律,就是隨著你越喝越頻繁,一般人都會漸漸從喜歡甜葡萄酒漸漸變得喜歡不甜的葡萄酒,因為甜味常會掩蓋葡萄酒里很多復雜的香氣。所以如果你喝得多了,自然就不兌雪碧了。
葡萄酒兌雪碧的“來世今生”
原來采訪過一個香港酒商,他說某次老外笑中國人不會喝葡萄酒,往里面兌雪碧。他立馬反擊道:你們英國人會喝茶嗎?你什么時候見過中國人往茶里面加糖加奶的(他的意思應該是指漢族人)。
隨后,對于西方人喝茶加糖加奶、中國人喝葡萄酒兌雪碧這兩個問題,他說了說看法,我覺得挺有趣的。他說幾百年前,茶葉從廣東、福建運往歐洲,要經過漫長的海運,等茶葉運到了,多少都有些發霉變質,如果按照中國人的飲茶哲學,這些茶葉不僅沖泡不出清幽淡雅、潤而回甘的滋味,甚至還有霉味。一定程度上只能加糖加奶喝。隨著時間流逝、經驗積累,加糖加奶的飲用方式也就成了一種文化。
葡萄酒的情況也類似。十幾二十年前,中國人對葡萄酒文化比較陌生,多數進口葡萄酒在運輸途中都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有的酒放久之后味道早就變壞了,至今還有朋友拿出在家里放了很多年味道早已變壞的廉價葡萄酒,問我這酒怎么樣),這些酒本身味道已經不行了;其次,多數中國人對于不甜的葡萄酒本身就沒有形成審美習慣,自然也不適應。然后為了適口一點,喝的時候就兌雪碧唄。這樣總比捏著鼻子吞咽,還昧著良心說很好喝要坦誠得多。
所以說早期喝葡萄酒時兌雪碧其實很正常。說到底,這歐洲人一開始喝茶加糖加奶的情況差不多。
紅酒兌雪碧,一般是為了用雪碧的甜度來掩蓋劣質紅酒的干澀口感,這雖然不符合我們所謂的紅酒的喝法,但是這跟喝茶一樣,有人喜歡細啜,有人喜歡慢品,有人喜歡加牛奶,有人喜歡放涼了喝,但這不影響大家對茶的喜歡,順便說下,中國人是不是覺得外國人喝茶加什么牛奶加什么糖low爆了?也并沒有。
對于那些喜歡“裝B”“崇洋媚外”的人我只想說,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
科學客觀分析
如果是便宜的紅酒可以隨便兌著喝,就像飲料一樣,也沒什么高低分。
但是事實上,一瓶優質葡萄酒應該是什么樣的口味,往往是釀酒師花費數十年,甚至一輩子努力探索的結果。這就如同在好的中餐廳,廚師對每道菜該用什么樣的原料和配料,什么樣的火候,都是有講究的,端上餐桌后,食客只需品嘗現成的就好,無需再用油鹽醬醋調味。
有的朋友剛開始接觸葡萄酒,可能不太習慣干紅或干白葡萄酒的味道,但如果因此選擇不再踏入奇妙的葡萄酒世界未免可惜。這種情況下,不妨先從香氣濃郁直接,單寧含量低,簡單易飲的葡萄酒喝起。比如干露羊駝莫斯卡托甜白葡萄酒(Vicuna Moscato, Valle del Itata, Chile),此酒有著清新的水果香、花香及一絲蜂蜜香氣,酸爽怡人,且有與之平衡的甜度,非常易飲。
例如常見的非洲魚,隨便你紅燒、油炸、燒烤.... 但好的魚,用來蒸到不見血,略加一點豉油就好,鮮。但如果用來紅燒,就顯得有點“不合適”。
好的松茸,用五花肉烤出來的油襯底略烤,下薄鹽最好,鮮。但如果用來蒸蛋,也沒問題,只要吃的人樂意。
酒,同理。好的瑪爾戈、羊酒和拉菲,醒好了喝,好;下雪碧喝,就會掩蓋了本來特有的風味。
至于推論到“一切酒都不可以加雪碧,不然土鱉”——這句話本人不敢茍同。
一切調味方式都沒有錯,酒與飲食到最后,是伺候人的,人可不能反過來被酒給奴役了。——這個季節,巴黎人都在往熱紅酒里加香料呢。
更進一步:明明是個人飲食習慣,通過儀式化的規程找優越感……那不是笨,就是別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