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7月15日晚,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學習小組》一篇名為《變味的茅臺,誰在買單》的文章將槍口對準了貴州茅臺,也是引發了輿論風波。
該文章指出,酒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更不是用來付的。無論是貴州茅臺、西 藏蟲草、新疆和田玉,還是其他名貴特產,都要讓商品價值回歸市場,不再成為權力的供品,這也是對黨員干部最大的保護。
有專家認為,從根本上來講,人民日報和中紀委對高端白酒的點名,并不會對相關企業的經營和需求產生長遠實質性的影響。
因為,高端白酒的需求,根基在于其稀缺性的釀造工藝、品牌效應以及切實存在的消費升級。
相反,之前的人民日報和中紀委此番喊話,也正好印證了市場對高端白酒需求之旺盛,同時也側面說明相關白酒企業提高出廠價的空間確實很大。
“酒本無罪,人之過也。”在近年來茅臺高管貪腐案件中,實際上是人的問題,也同樣需要反思管理設計的問題,不應該嫁接到茅臺酒這一產品身上。作為一種商品,茅臺酒已經發揮了其價值,不應該成為個別人貪腐的“背鍋俠”。
同時,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表示,從往年看,節前酒企漲價的現象并不少見,不過,近兩年中國酒水市場更多的是“紙面漲價”,即標價高,售價低。“一般來說,供求關系變化會影響酒企進行價格調整。而近年除了茅臺外,其他酒類產品的生產和庫存相對飽和,不存在缺貨現象。此次中秋國慶假期前夕,頭部名優白酒企業采取提價策略讓經銷商進行渠道端壓貨,更多是為了品牌營銷。實際上,顧客的消費需求量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
朱丹蓬指出,酒企為了品牌營銷而過度壓貨容易讓終端渠道產生心理壓力。“如果酒企針對終端渠道只是一味的提價壓貨,一旦終端渠道的庫存發生消化慢等現象,終端渠道容易失去信心,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繼而出現拋貨、竄貨等行為,容易導致原本戰略性的市場規劃出現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