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日前發布的報告稱,2015年中國推動全球葡萄酒市場增長近11%。2015年進口葡萄酒約55萬千升,比2014年增長44%;進口額約為18億歐元,增長60.7%。中國的葡萄種植面積增加了34000公頃,達82萬公頃,僅次于西班牙位列世界第二。
對于公眾來說,成為世界第二似乎是一個好消息。但在行業仍在市場底部徘徊階段的背景下,與進口葡萄酒進行貼身肉搏的國產葡萄酒企業卻是冷暖自知。
如今,國內葡萄酒企業正走在人工高成本、產品低端化的道路上,面臨的是中國經濟轉型、調結構、穩增長的新常態,同時也不得不直面國際企業的競爭,還需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的用戶體驗。身處內憂外患之中,葡萄酒企業如何堅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15年,國內葡萄酒面對著內外交困的窘境。隨著智利、澳大利亞等國葡萄酒零關稅政策,國內掀起了進口熱潮。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進口葡萄酒市場仍然保持了增長態勢,數量和金額分別增長29.76%、50.56%。
伴隨著進口葡萄酒數量快速增長的是均價的走低。2015年,大部分進口來源地的進口均價都有所下跌:西班牙葡萄酒均價下跌24.86%、意大利葡萄酒均價下跌17.57%……備受國內消費者追捧的進口酒“放下身段”搶占中低端消費市場,預示著葡萄酒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當然,這其中不乏大批低質量的貼牌酒流入國內市場。
在剛過去的一周里,國內葡萄酒公司陸續發布2015年年報。相比于白酒行業上市公司業績普遍增長,葡萄酒企的業績并不理想。其中,莫高股份、中葡股份酒類業務營業收入分別下降23.53%和35.80%。數家企業年報都提到了“行業還處于調整階段,復蘇之路或將漫長” “中國葡萄酒市場出現持續低迷”,為各自的業績做了辯解。
國內葡萄酒龍頭企業張裕2015年“成績單”還算亮麗,但年報也坦承了業績增長背后的不足:“調整營銷策略和產品結構,大力發展中低檔產品,優化市場布局,完善營銷渠道,全力促進產品銷售,取得了較好效果,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6.49億元,較上年增長11.86%;但由于受高毛利產品銷售占比下滑而低毛利產品銷售占比上升影響,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3億元,較上年增長5.36%。”
以中低端市場為主戰場,不得已的低價策略,損害的不僅僅是企業品牌美譽度,還有彌足珍貴的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強調的并非工匠之術,而在乎嚴謹、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如若不能解決諸多現實問題,無法獲得對等的利益回報,工匠精神極有可能淪為一句口號。
國內葡萄酒產業要想發展,最重要的是贏得消費者的認可,這需要市場培育的時間,更需要企業用優秀的產品品質來說話,把功夫用到“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上。抓住進口葡萄酒品質參差不齊的弱勢,把握未來的多品種、小批量、定制生產的趨勢,利用我國獨特的物種資源與地理資源,用精益求精的態度,釀造不同檔次中的最好的產品。
就像用老葡萄藤的果實釀出來的酒,會有更復雜、細致的酒香。企業只有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定力,利用深度調整期,尋找到發展速度與踐行工匠精神的契合度,才能生產出一流產品,真正承擔起“中國制造”的重任。(新華網)
精彩內容推薦
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