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記者 張瑜宸 華夏酒報訂閱號 今天
6月3日,美國交通部發布命令,宣布將從本月16日起暫停所有中國航空公司執飛的中美定期客運航班。2天后,又宣布允許每周共兩班客運航運往返中美,即日生效。
在新冠疫情還在蔓延的情況下,美國總統特朗普先是宣布暫停資助世界衛生組織,之后開始對貿易伙伴歐盟等10個國家地區的數字服務稅發起“301調查”。一言不合就開始設置貿易壁壘,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誰給了美國“優先論”的自信?
是政客嗎?又或是膚色嗎?顯然都不是。因為,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背后的文化軟實力“著陸”。日韓的娛樂文化、西方的餐飲文化近些年一直都在源源不斷地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進行“輸出”。人們畫著精致的日韓妝,拿著刀叉,追著英劇,聽著藍調,“外來”文化的滲透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猶記得,電影《賭神》中的一句“給我開一瓶82年的拉菲”,成為中國幾代人不可磨滅的記憶。你可以不喝葡萄酒,也可以不懂葡萄酒,但似乎無人不曉拉菲的魔力。
時至今日,一款葡萄酒要進入中國市場,必先教育消費者該國悠久的釀造歷史和飲酒文化。搖杯、聞香、輕啜、慢飲,在“高大上”們面前,我們用碗喝酒似乎顯得有些“上不得臺面”。近兩年,隨著威士忌迎來“野蠻生長”,“山崎”在中國市場深受消費者喜愛,帶動了多款日本威士忌大火。有專業人士提出,面對琳瑯滿目的英文酒瓶,忽然發現有一瓶寫著中國漢字的“山崎”、“余市”、“白州”,你不覺得格外親切嗎?的確,文化帶來的地緣親近感和魅力本身就有著“潤物細無聲”的營銷奇效。
但在中國白酒的“全球化”進程中,我們的文化“滲透”,是不是只能通過降度、混調成雞尾酒來讓外國消費者接受?原瀘州老窖集團董事局主席謝明就曾表示,中國文化能走多遠,中國白酒就能走多遠。汾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也表示,白酒有自己的“清香風骨”,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在白酒國際化進程中,要用最優質的白酒去征服他們的味蕾,進而通過文化征服他們的心靈,這樣中國白酒國際化的進程才會更合理。
在這里,不得不說火遍全球的短視頻博主——李子柒。她把傳統文化拍攝的如詩如畫,雖然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著農活,偶爾地跟奶奶說幾句四川方言。但所有的視頻都從最初的最初開始,追本溯源。就連釀酒也是,先從耕地種糧開始。
在她發布的《家釀啤酒》視頻中,一幀幀收麥、曬麥、打麥的畫面拉開了啤酒釀制的序幕。隨后,泡麥、煮麥、加曲、烤麥芽、糖化、發酵、加酒花等釀制過程在鏡頭下一一呈現出來。據悉,為了拍攝這個視頻,李子柒花了前后差不多1個月的時間。泡麥子一天,催芽兩三天,頭道發酵兩個禮拜,二道發酵三五天。因為過程繁復,她建議沒有釀酒基礎的粉絲們暫且不要輕易嘗試,因為一入啤坑深似海。
從李子柒身上,我們看到了如何講好釀酒文化、講好飲酒故事不在于自夸,而在于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和每一道釀酒工藝的精益求精。每一滴酒的背后,是匠心釀造、辛苦付出,是釀酒人的勤奮、聰慧,也是釀酒文化的延續、創新。酒不再是冷冰冰的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的產物,而是有記憶不忘、傳承不斷、情感仍在的有溫度的飲品。這不正是我們酒業想要講好的品牌故事?不也正是我們國際化想要傳遞出的中國酒文化自信嗎?
曾幾何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當擁有600年文化歷史傳承的故宮,將國貨變成了國潮,喜穿外國大牌的明星、年輕消費者開始追捧李寧、回力,從媽媽輩就流行穿的波司登羽絨服甚至登上了紐約的時裝周。這種消費主張的出現,背后不正是蓬勃噴涌的文化自信嗎?
對酒業來說,是時候扛起“文化自信”的大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