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茅臺前董事長季克良在8月20日《君品談》節目中表示,為啥年輕人不喝茅臺酒?那是因為還沒到時候,20多歲還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曉得需要好酒喝。此言一石激起千層浪,網上討伐之聲不斷,劍指酒桌文化,控訴茅臺是腐敗的代名詞。季老作為酒業泰斗,恐怕也沒想到自己的一番言論能有這么大威力。
君品談
先說白酒。
年輕人不喝白酒,是因為他們還沒長大。這話沒錯,因為未成年人不能飲酒,而白酒是成人的社交飲料,當年輕人步入社會在慣性的作用下會自動的嘗試白酒,進而形成習慣。20歲左右年輕人社交場景無非是與朋友家人聚會,沒有白酒的消費場景,當進入社會出現商務宴請以及大型聚會時,白酒的消費場景出現,長大了的年輕人開始喝白酒,開始借助酒這種社交符號增進友誼,打開局面,這就是季老說的第一層意思——他們年齡上的沒長大,時候到了自然會喝白酒。
茅臺
再說茅臺。
不是所有的白酒都叫飛天茅臺。能夠喝得起兩千一瓶飛天茅臺的飯局,那可不是一般的飯局。值得注意的是,茅臺消費群體目前已由“公務消費”轉變為“商眾消費”,公務消費占比已降至0.13%。可以說大部分飛天茅臺都是在商務宴請中被“消滅”的。一般10人的局,平均每人200毫升的量,那么差不多就要兩瓶茅臺,再加上菜錢,一桌花費要小一萬,試想能參加這樣的局,怎么也要是有些實力,有些社會地位的人,這就是季老說的第二層意思——他們社會地位的成長還不夠,離喝飛天茅臺的門檻還欠一些。
有人也許有疑問,這么鋪張浪費圖什么呢,一點也不節約!其實節約不是要看你花費了多少,而是要看你贏得了什么。研究顯示,通過炫耀性消費,可以為行為者帶來良好的社會結果,包括提高他人對自己的依從性、獲得優待以及提升自我好感度。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但凡是重要的商務宴請,總是會有一些壕破天際的貴價酒坐鎮。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輿論將年輕人與茅臺對立起來的時候,一則“廈門國際銀行校招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的新聞直接把“酒桌文化”摔在了“白酒”臉上,似乎直接坐實了酒桌文化的罪魁禍首就是白酒。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沒有白酒,是否這種“酒桌文化”還會存在?換成黃酒,換成葡萄酒,換成洋酒,這種上位者通過強迫下位者得到自身權力確認的行為仍不會改變。即使什么酒都不喝,這種現象也不會消失,那些另類體罰及帶有羞恥意味的活動是變種的“酒桌文化”。
酒桌新聞事件
“酒桌文化”錯在人,不在酒,就是沒有酒,那些人也會借由ABCD等各種途徑達到他們排資論輩、持強凌弱的需求。想要解決這樣的現象,既需要文明教化也需要警策鞭撻,但槍口要對準,酒桌文化的這口“鍋”,該背的“人”而不是“酒”,更不是“酒文化”。話又說回來,按照我的觀察,喝飛天的飯局,大家素質普遍較高,勸酒雖有但也是彼此禮節性的推杯換盞,同是喝白酒,有人能喝出“文人風骨”,有人能搞成媚俗的權力嫁接,該反省的是誰,一目了然了吧。
(作者周錦程,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里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