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酒率的高低是直接影響工廠單位產品成本的重要因素。真正抓出成效是降耗增效的需要,對此不能低估,更不能小看。
筆者生在農村,深知糧食之寶貴,在從事長達釀酒工作四十年生涯中,對不同發酵環境、不同釀酒工藝、不同發酵周期的工藝方案、工藝參數的應用、改進與修定等方面,參與和實踐時間較長,對如何抓好出酒率體會較為深刻。單憑出酒率角度,經實踐驗證得知:
4.1 用同一種原料,在同工藝條件下,出酒率與發酵環境(窖、池)有一定關系;與用曲類別(大曲)及使用量有一定關系;與工藝操作中糧醅比例有一定關系。
4.2 用同一種原料,在同工藝條件下,出酒率與發酵期長短(15~125d 之間)關系并不明顯;與在工藝參數范圍內(如溫度10~21℃之間)低溫入窖與適當溫高入窖并沒有明顯關系。 以上兩種觀點表面上實為老生常談,有的甚至與傳統常規觀念好像出現了矛盾。但其實,并非如此。以河北某酒廠為例:該廠歷年從6 月中下旬開始壓排,8 月下旬起排。已經連續三年穩定保持原糧出酒率在48%以上,收到了產量、質量雙豐收,為企業降耗增效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他們的具體做法概括如下:
續混蒸,五甑操作,石窖發酵,泥衣泥冒。
配醅偏多,輔料偏少,混合用曲,料稍細。
熱水潑量,上水較小,入溫偏高,細心跟窖。
入夏少減糧,多醅少加粇,窖容十方,投料噸糧。
不加糖化酶,不用干酵母,不做二次糟。
除按以上操作規程掌握之外,在“安全度夏、防止掉排”問題上,對由來已久的“壓排不投糧”改為不挑窖、少減糧;對傳統的“入夏減醅增粇、降酸”變 為“不增粇,而多配醅”,均收效理想。
依照上述工藝方案及相關參數見表1:
根據表1 和相關數據與同地域、同工藝、同數量、同原料、同用曲,同水系、同香型,但不同發酵期(18~22d)、不同發酵窖、不同工藝參數的某老酒廠近10 年來平均出酒率41.2%對照,提高近7個百分點。由此推算:
以每日每班投料1000kg計算,用7%(純提高的出酒率部分)換算,每班每天可多產70kg(65%vol)原漿酒。每年生產日300d,則純增9t酒。換算成糧食 至少節約糧食20t以上。
按當前市場價格,65%vol 以上正宗固態發酵大曲原漿酒平均價格每公斤120 元(有的還要高)。一年下來,其價值就是108 萬元,而這僅僅是對小微企業中一個釀酒作業班次的計算結果,換成大中型釀酒企業(排除大發酵窖和機械化企業)少則幾十個,多則上百個釀酒班組。再遠一點,若放眼全國同類酒廠(全國平均原料出酒率尚不足40%),那將會給人一個十分震撼的數字和驚人的可觀效益!當然把因提高出酒率的百分點折算成節約的糧食,其結果則更會觸目驚心了……。
5 討論
筆者認為,通過技術管理使出酒率提高,并不需要任何投入,不會增加用工成本(最多是酒工的少量超產獎勵),不消耗任何費用。恰恰相反,會讓有限的糧食產更多的酒,實現節糧降耗的目標。對企業決策者來說,相比營銷系統為了開拓市場、廣告宣傳、增加銷售而使費用增加是相反的關系。如此來說,還有什么理由不在意、不抓好白酒出酒率而降低耗糧?至此有些人不禁要問,出酒率提高到 一定水平也是有一定極限的。對!本來就應該做到這個極限(大多數企業往往做不到這個極限),也就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物盡其用、挖潛降耗。還有一種不太成熟的疑問,即出酒率上去了,是否會影響產品質量?筆者認為,等量投入而出酒率提高,屬于工藝設計合理、技術參數科學、操作得當、發酵正常的結果。因此,對任何香型白酒來講,質量和出酒率不應是一對矛盾。何況在任何專業學術論著及雜志書刊上尚未見“出酒率高而質量差”的定論。所以,原料出酒率和產品質量永遠是兼顧而并重關系,或者是正相關關系。
綜上所述:
5.1 無論酒廠生產規模大小,重視并把出酒率抓上去,實質上是一項不用投入卻效益明顯的工作。
5.2 重視和抓好出酒率,有利于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有益于提高一線職工的整體技術素質。
5.3 重視和抓好出酒率,是為國家和企業減少糧耗既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實實在在的挖潛降耗和增產節約,利國、利企、利民。
5.4 重視和抓好出酒率,是我國白酒企業優良傳統、寶貴經驗、釀造技藝的重拾與光大。
[參考文獻]
[1]李佐華.淺談老白干酒及其工藝特點[J].釀酒科技,1992(1) [2]王元太.清香型白酒釀造技術[M].2009 年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