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酒誕生之時,中國古人便認識到,酒是一種飲品,從營養學角度而言,它也是一種調味品或刺激劑,是一種營養料。在記載酒的古代典籍中,古人普遍認為酒可舒筋活血、促進血液循環。古人對飲酒很有講究,在漫長的飲酒生活中形成有很多喝酒經驗,并基本達成了三點喝酒共識:勿強飲、勿空腹飲、勿混飲。
一曰勿強飲
古人飲酒遵循禮儀,遵循溫克,講究適量飲酒。
古人認為應該“借物以為養”,不可“身為物所役”。從此出發,應該節制飲酒,否則損害身體。清代梁同書有《說酒二百四十字》一文,列舉了縱酒的害處。對于如何合理飲酒,古人更是明確的講。“于飲食而講衛生,宜研究食時之方法,凡遇憤怒或憂郁時,皆不宜食,食之不能消化,易于成病,此人人所當切戒者也”,這是《清稗類鈔》的一句話。
好的飲酒方法應是有合適時間和場合,強調氣氛的歡快,同飲者能盡歡。例如周穆王瑤池暢飲,例如花開滿庭時闔家共飲,例如山水之間聚朋雅飲。李白“長歌飲松風”,蘇軾暢飲下作《赤壁賦》,都是在合適時間和場合飲酒。
二曰勿空腹飲
中國古語“空腹盛怒,切勿飲酒”,認為飲酒必佐佳肴。
孫思邈在《干金食治》中提醒忌空腹飲酒。隨著時代的發展,研究表明,空腹喝酒酒精吸收快,人更容易醉;沒有食物稀釋胃部、不能為肝臟分解酒精提供營養,對胃腸道和肝臟傷害大。因此,在喝酒前吃些食物能保護腸胃和肝臟,也不容易醉。而且一口小菜一口酒,既豐富了酒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也能控制喝喝酒的節奏,可謂一舉兩得。
三曰勿混飲
元朝貿銘《飲食須知》中說:“飲食藉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是養生者亦未賞不害生也“。飲酒同樣如此,不同的酒類,成分不同,部分成分不宜混雜,同時飲用會產生有害物質,致使頭痛、胃部不適,常飲酒者應該深有體會。
古人愛酒,在他們眼中飲酒更是一種儀式,講究養身養心。而古人這些理性飲酒的觀念,與我們始終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理性飲酒、健康生活”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